来源:Mask的小酒馆
最近几天市场的暴跌,让不少人开始怀疑人生了。明明上周还在4000点附近,转眼间就跌破3900,上周五更是单日暴跌2.45%。评论区里到处都是“A股药丸”、“牛市结束了”的声音。
但我想说的是: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也不要看得太坏。
你看,市场涨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5000点指日可待;跌几天,又觉得要崩盘了。这种情绪的极端摆动,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大部分人还没有真正理解牛市的运行规律。
先搞清楚一个问题:现在到底是不是牛市?
判断牛熊,核心就看两个字:量价。
11月21日,A股成交额接近2万亿,虽然比高峰期有所萎缩,但依然维持在相对高位。
要知道2024年924行情之前,A股成交量长期维持在7000亿左右,那才是真正的熊市,市场根本没人玩。现在这个量能水平,说明资金还在场内,只是在犹豫、在观望、在换手。
再看指数位置。虽然上周跌破了3900点,但别忘了年初的时候上证指数还在3200点附近徘徊。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最高涨幅接近20%,这个涨幅在全球主要股市里都算靠前的。
今年纳斯达克也就涨了15%。
所以从量价关系和指数位置来看,现在依然处于牛市格局。只不过,牛市不是直线上涨,震荡回调是必然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牛市里还会暴跌。其实道理很简单:熊市多暴涨,牛市多暴跌。
熊市的暴涨是给你希望,然后套你。
牛市的暴跌是给你绝望,让你交出筹码。
等未来A股涨上去,那些清仓的人又会后悔,然后等到更高的点位去接盘。
只要这么割肉然后追高,来上几次之后,手里的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牛市里面依然有大把的人亏钱的原因。
这就是市场最残酷的地方——它永远在折腾大多数人。你追高它就跌,你割肉它就涨,来回几次,本金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为什么牛市里依然有大把人亏钱?不是市场不行,是自己的心态和操作不行。
现在的暴跌,本质上就是一次洗盘。市场需要把那些心态不稳、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投资者清洗出去,让更坚定的资金留在场内。只有经过这样的洗盘,市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为什么说这次调整是必要的?
今年11月初,上证指数一度突破4000点,创出年内新高。但你想想,如果按照之前的涨速继续下去会怎样?
今年涨20%到4000点,明年再涨25%就是5000点,后年再来30%就直奔6500点了。这个速度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是个巨大的隐患。
因为涨得太快,就会演变成疯牛。2008年和2015年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当时都是疯狂上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股神,结果呢?崩盘来得比谁都快,无数人血本无归。
所以现在的回调,反而是好事。这说明管理层在控盘,不让市场走得太极端。今年已经涨了够多了,接下来需要的是消化、是震荡、是让估值和基本面匹配。
从技术面来看,上证指数在3900附近有重要支撑,这是30日均线和半年趋势线的重合位置。即便短期跌破了这个位置,只要能够重新站回去,趋势就不会改变。
那接下来怎么走?关键看这几个点
短期来看,市场大概率会在3700-4100之间震荡,中枢在3900附近。到年底之前,很难再出现之前那种单边上涨的行情了。
为什么?因为涨幅已经够大了,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而且临近年底,机构要做业绩考核、要调仓换股,波动肯定会加大。这个时候反而要保持冷静,不要被短期的涨跌影响判断。
从中期来看,明年市场依然有空间。现在的调整,是在为明年的行情蓄力。只要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A股的慢牛格局就不会改变。
有人说4000点会不会成为A股的大顶?我觉得不会。以目前大盘的走势和市场的结构,突破2008年的历史高点是有可能的。但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
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拿得住
说到底,投资A股最难的不是选股,也不是判断买卖点,而是心态。
很多人就是忍不住,涨了就想卖,跌了就想买,结果来回折腾,钱没赚到,手续费倒是交了不少。
市场现在就是在考验大家的定力。那些经不起考验的,早晚会被洗出去。而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才能真正吃到牛市的肉。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一次暴跌就否定牛市,赚钱的心不要太急。现在的暴跌,正好是让你收集便宜筹码的时刻。当别人恐慌的时候,你要贪婪一点;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慌一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就是投资的真谛。
市场永远在波动,但只要牛市的大趋势没变,短期的回调就不值得恐慌。慢慢来,别着急,牛市的路还很长。
再来说科技的消息,有很多持有科技的小伙伴在蹲。
最近港股那边又上了一个T+0的基金,叫做港股信息技术ETF(159131),跟踪的是中证港股通信息技术综合指数。这个基金是全市场首只聚焦“港股芯片”产业链的ETF,最大的特点就是重仓了半导体的核心产业链,但是并不包含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大市值互联网企业。
它涵盖了42只港股硬科技公司,第一大权重股中芯国 际权重达20%,指数前五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0%,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 71%,龙头股权重集中度高,更加契合科技产业龙头效应客观规律。
它的持仓是70%的硬件+30%的软件,相当于填补了港股没有高纯度芯片主题ETF的空白。
这个和创业板人工智能ETF(159363,场外联接C基金:023408)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创业板人工智能的持仓是算力更多,其光模块CPO权重超54%。
今年以来,科技已经涨了不少,核心原因就是业绩确实一直在超预期。
真金白银的业绩,不是画大饼
你看英伟达,2025年第三季度,英伟达的业绩全面超预期,营收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预计第四季度营收是650亿美元。
注意,这可是一个季度将近600亿美元的营收,比绝大部分公司10年的收入还多。这什么概念?就是它一年赚的钱,比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市值还高。而且这还不是个案。全球科技巨头今年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预计达到3200亿美元。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这些大佬,都在疯狂砸钱买芯片、建数据中心。这钱花出去了,自然就会变成芯片厂商、设备供应商、软件服务商的营收和利润。国内的情况也类似。2025年上半年,A股科技类上市公司——电子、通信、计算机这三个行业,合计营收同比增长11.84%,净利润同比增长16.04%。像寒武纪这样的AI芯片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暴增4347%,直接从长期亏损变成了盈利10.38亿元。你看,这就是为什么科技股能涨——因为钱是真金白银赚回来了,不是画大饼。这次和2015年不一样,新周期来了
但这里面有个很微妙的地方。
很多人以为科技股涨,是因为什么概念炒作、资金推动。确实,这些因素短期内很重要。可如果你把时间拉长了看,真正能持续上涨的,还是那些业绩能兑现的公司。
今年科技股的这波行情,和2015年那波有本质区别。2015年的时候,很多公司根本没什么实质性的业绩支撑,纯粹是讲故事、炒概念,最后泡沫破了,一地鸡毛。但这一轮不一样,AI这个东西已经开始真正落地应用了,企业买芯片、建数据中心,都是实打实的需求。
你想想,为什么科技巨头愿意花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发现AI确实能创造价值。谷歌用AI优化广告投放,能提高转化率;亚马逊用AI改善物流效率,能降低成本;Meta用AI生成内容,能提升用户体验。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回报。
所以,当企业发现投入能带来回报的时候,他们就会持续投入。而这种持续的投入,就会转化为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持续业绩增长。
再往深了说,这次科技股的上涨,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趋势——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技术周期。
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是主线,诞生了一批巨头。现在,AI正在成为新的主线。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AI也在慢慢渗透到各个领域。从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从金融风控到工业制造,AI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但我也必须说,科技股的高估值,确实是个风险点。
现在很多科技股的估值已经不便宜了。有些公司市盈率上百倍,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如果未来业绩增长达不到预期,估值就会面临调整。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科技股开始出现调整——因为市场在消化前期的涨幅,也在重新评估风险。
从10月开始,科技股就开始跑输红利股了。很多前期涨得很猛的票,现在都在高位震荡,甚至有些已经开始回落。这其实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涨多了,就需要消化;估值高了,就需要用时间换空间。
所以科技的长期逻辑还在,但是短期科技涨得太多,你说回调个20%,30%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后面如果还要关注科技,就需要大家分清楚哪些公司是真正有业绩支撑的,哪些只是在讲故事。
这就是我说的,要从财经的角度看问题。不是说概念有多热、题材有多新,而是看这家公司到底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持续赚钱。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有核心竞争力、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概念可以炒一时,但长期来看,业绩才是硬道理。
不要指望买了就能翻倍,也不要因为短期回调就慌了神。投资这件事,说到底考验的是你对产业趋势的判断,对公司价值的认知,以及你的持有能力。
风险提示:短期涨跌不预示未来,如提及个股或基金不代表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