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罕见病保障困局 渤健亚太区总裁呼吁建立全国性“小池子”

小小MT4 来源:小浪财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10月16日-18日,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围绕罕见病患者生存现状、治疗公平性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等核心议题,与出席大会的渤健生物亚太区总裁丁伟波展开了深度对话,为破解罕见病治疗困境提供了专业视角与实践路径。

(渤健亚太区总裁 丁伟波先生)

  丁伟波表示,在罕见病领域, 以SMA(脊髓性肌萎缩症)为例,目前每年仍有数百名1型患儿,因家庭无法承担医保报销后的药品自付费用而被迫放弃治疗。罕见病支付绝非患者个人的责任,而是国家与社会各方的共同责任。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近年来我国多层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了创新药物的患者可及。因为在罕见病领域,若仅依靠企业降价或患者自行承担,将导致研发不可持续,最终形成“无人投入、无药可医、患者困境加剧”的恶性循环。

  为进一步推动患者用药可及,他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考虑建立国家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例如,浙江“每人每年2元建立全省保障池子”的地方实践已提供了可行范例;二是落实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导向,响应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的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目标,鼓励开发覆盖带病体和罕见病群体的创新产品,助力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协同与梯度减负;三是凝聚国家、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形成常态化协作机制,真正让我国两千万罕见病患者及其背后的亿级关联人群受益。

  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罕见病患者面临哪些突出的生存挑战?您认为应如何通过多方协作来增进治疗的公平性?

  丁伟波: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能否获得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果没有解决方案,患者只能依赖科技进步,等待突破,而这往往需要全社会对罕见病的重视、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充足的科研投入作为支撑。全球有很多案例,罕见病治疗方案的突破往往是由患者家庭率先推动,再获得研发机构、社会基金等支持才得以实现。

  第二个关键挑战是治疗方案的可及性与支付问题。罕见病支付绝非患者个人的责任,而应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如果仅依靠企业情怀降价或患者自行承担,会导致研发的不可持续性,形成无人投入研发、无解决方案、患者处境更艰难的恶性循环。

  2021年底,全球首款治疗SMA的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诺西那生,通过医保谈判纳入我国国家医保目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罕见病领域的高度重视。但基本医保仍有局限,罕见病家庭多为弱势群体,经济负担较重,即便医保报销后,由于罕见病疗法分摊人群少、定价本身偏高,每年数万元的自付费用往往让患者放弃治疗。

  要破解这一困境,需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一是考虑建立国家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二是落实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导向,响应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的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目标,鼓励开发覆盖带病体和罕见病群体的创新产品,助力商业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协同与梯度减负;三是凝聚国家、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形成常态化协作机制,真正让我国两千万罕见病患者及其背后的亿级关联人群受益。

  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对于“渐冻症”(ALS),其发病率趋势与环境变化是否相关?目前有哪些突破性疗法?

  丁伟波:渐冻症(ALS)被称为“五大绝症之首”,发病特征有两个关键特点:一是90%为散发性病例,仅5%-10%为家族遗传性致病基因突变;二是高发年龄段集中在青壮年,且生存期较短,通常仅3-5年。

  从趋势来看,这些年被诊断出来的渐冻症患者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医疗诊断水平提高了,能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情,另一方面也可能和环境因素有关,现在已经有研究证实,抽烟、接触有机磷农药这些环境因素,和渐冻症的发生是有关联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因素一定会导致得渐冻症,毕竟它是罕见病,没办法确定具体的影响程度,但这种关联性是确实存在的。

  疗法方面,渤健近期在中国商业上市的靶向创新药物托夫生注射液(凯盛迪™)算是一个重大突破。该药针对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突变的渐冻症,能有效延缓运动神经元损伤,减缓疾病进展。我们非常期待多层次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例如国家罕见病专项基金、或者创新商业健康保险模式的推出,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益于这一创新疗法。渐冻症的病情很复杂,我们会继续在研发上发力,同时也得靠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让更多患者能及时用上这些有效的疗法。

  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渤健的诺西那生已惠及众多中国SMA患儿,您如何看待企业在罕见病领域的社会责任?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患者可及性?

  丁伟波:生物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首要核心是致力于研发突破性疗法——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后续的可及性保障都无从谈起。神经科学领域被称为研发“坟场”,失败率极高,但渤健始终将开拓性作为企业灵魂,深耕罕见病疗法研发,这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立足点。

  诺西那生的医保纳入是国家与企业“双向奔赴”的典范,核心原因是看到了中国众多SMA患者的迫切需求,而国家也展现了将高价值罕见病药物纳入国家支付体系的决心。这一案例不仅让SMA患者受益,也为后续更多罕见病药物纳入国家医保树立了标杆,推动了行业对患者可及性的重视。

  对于新推出的疗法,渤健始终兼顾临床价值与可持续性。以托夫生注射液为例,虽然SOD1-ALS属于超罕疾病,但我们在药物上市同期即推出了患者援助项目,极大减轻了患者的自付负担。同时,我们积极推动药物纳入地方惠民保,比如托夫生注射液目前已在山东多个城市及徐州的“惠徐保”,广州的“穗新保”中实现覆盖,并持续与更多城市的惠民保对接,通过社会共济降低患者负担。

  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如何确保创新药物的研发成本能够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此外,您对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哪些期待?未来十年将如何借力AI技术?

  丁伟波:如果完全让企业暴露在高风险研发赛道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将非常高。因此,渤健在持续推动神经科学及罕见病领域研发项目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一些特药领域——即发病人群相对较多的疾病领域的研发项目。

  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我最核心的期待,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的“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2030年目标”能够真正落地。与政府统一管理的国家基本医保不同,商业保险涉及多家市场主体,各家保险公司均需兼顾自身运营效益。因此,将文件中“创新、协同”的原则转化为可执行、可持续的具体措施,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以SMA为例,目前,每年仍有数百名1型患儿,因家庭无法承担药物的自付费用而不得不放弃治疗,每次想到这个我都特别痛心。我们跟踪了25名症状前接受诺西那生治疗的SMA患儿,长达8年的数据显示,其中23名孩子的运动功能几乎与正常儿童一样。这个结果印证了早期干预的巨大价值,也凸显了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紧迫性。如果我们能实现基本医保报一部分,商业保险再报一部分,加上还有社会救助的支持,患者家庭的经济重负将得到根本性缓解。在国家与社会共同“兜底”下,实现罕见病“应治尽治”乃至“临床治愈”将不再是梦想。这不仅是人民健康福祉的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标志。希望未来商业保险和基本医保的协同能更顺畅,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能尽快落地,让每一个小群体都不会被放弃。

  在AI方面,渤健已将其纳入全球战略,并充分整合到药物研发全流程:从早期发现、临床试验,到商业运营中的患者服务等。未来十年,AI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当前我们处于“运用AI”的阶段,未来将迈向“AI驱动”的转型,催生新的创新形态。这些正是渤健开拓进取、不断突破精神的最佳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