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储能网)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隆基收购储能公司的消息公布,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通威等组件龙头企业全部完成储能业务布局,一个崭新的竞合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在光伏产业上游的制造环节,“光储融合战略”由来已久,但回顾各家企业布局储能业务的发展历程,又会发现,龙头们入局的时间、策略和进程各不相同——
最早入局的是天合光能和阿特斯,自带“光储融合”基因,几乎是创业之初便明确了光储一体化发展的定位,2015年左右通过成立储能公司、收购储能资产等形式切入储能赛道;
晶科和晶澳稍晚一些,但也是在本轮行业下行周期开始之前投资储能业务,在2022-2024年期间推出第一代储能产品,晶科推行全栈自研,晶澳偏爱战略合作;
隆基和通威是从今年开始进军储能,隆基通过收购实力雄厚的储能公司直接补齐储能业务板块,通威尚处于试水摸索阶段,暂未开启大规模投资。
时间来到2025年底,六家龙头企业终于在光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完成首次“会车”。
隆基入局,后发先至
隆基参股储能企业的消息最早出现在今年9月份,当时隆基董办人员回应称:“对公司储能业务布局一直在做评估,具体结果不清楚。”
即便并未正面回复,但2025年以来,隆基开拓储能业务的意图早已越来越明显——
2月份,在隆基成立25周年的演讲中,李振国表示,“隆基将寻找与储能的结合方案,让所有人更便利地使用光伏、使用清洁能源”。
随后的4月、5月、9月,内蒙古兴安盟智储新能源有限公司、武威储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广西柳州源储新能源有限公司陆续注册成立——这三家公司全部由隆基间接全资持股,经营范围均覆盖储能技术服务。
9月的某次交流中,钟宝申提及,“隆基关注储能已经有七八年了”,并强调如果开展储能业务,会通过与优质资源强强联合的方式推动公司储能发展。
到11月13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示称,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精控能源”)约62%的表决权,交易完成后,隆基绿能将单独控制精控能源。
官网资料显示,精控能源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江苏苏州高新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核心技术全栈自研”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动力电源系统、智慧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三大业务领域的研发与创新。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精控能源的储能业务已覆盖中国大陆、欧洲、北美、澳洲等多个关键地区,海外产能和服务网络已实现全球布局,全球自有产能31GWh;通过与区域伙伴的紧密合作,精控能源已成功落地执行多个大型智慧能源项目,全球并网量10GWh+。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排名显示,精控能源位居直流侧系统厂商第五,排在其前面的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和远信储能。
精控能源的自有产能为31GWh,远超天合光能、阿特斯和晶科,隆基可谓后发先至,通过控股精控能源一举完成光储一体化布局。精控能源背后成熟的储能系统集成经验、强大的全球产能和完善的海外渠道,这些正是晚于同行入局的隆基最为看重和最迫切需要的能力。
如果说这则公示只能被看作是“被动”官宣,那么两天后的11月15日,来自巴西COP30会议现场李振国的演讲,则堪称隆基的“主动”官宣。
李振国的演讲主题是“超越光伏,构建坚韧的零碳世界”。他提到,“超越光伏”这一理念代表着隆基对能源系统整体性的深刻认知,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支撑全球零碳愿景,而“光伏+储能+氢能”的多元协同则成为构建韧性能源体系的关键。
组件龙头布局储能全景
隆基之前,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晶澳等企业均已进军储能领域。
其中,最早布局储能业务的当属天合光能和阿特斯。
早在2010年,天合光能就确立了储能解决方案技术储备及战略规划,于2015年11月正式成立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简称“天合储能”),公司储能舱及系统销售已覆盖中国、欧洲、亚太等六大区域市场。随着今年天合储能大丰基地的投产,天合储能产品组合产能达到25GWh。
2025年前三季度,天合光能储能累计出货超12GWh,订单储备突破70GWh,海外签约订单超10GWh,并在第二、三季度连续实现单季盈利,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出货量迎来了历史性突破,预计单季度出货将突破5GWh。
11月17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天合储能成功与北美、欧洲、拉美三大区域的客户签订总额达2.66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与北美区域客户签订的合同规模尤为亮眼,高达1.08GWh。
在天合储能成立的同一年,阿特斯收购了美国RecurrentEnergy公司,就此打开了北美市场并掌握大型储能项目开发流程。
2021年6月,阿特斯在苏州成立阿特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阿特斯储能”),注册资本2亿元,专注于储能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储能项目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据阿特斯发布的最新公告,预计2025年末,阿特斯储能系统产能将达到15GWh,储能电芯产能将达到3GWh。
晶科的光储协同战略自2017年启动,稍晚于天合光能和阿特斯,但却遵循着与之相同的战略——全栈自研。
晶科能源一直致力于构建储能垂直一体化技术体系,建立从电芯、BMS、PCS、EMS到云端管理的全栈自研能力。2023年4月,晶科能源成立浙江晶科储能有限公司(简称“晶科储能”),注册资本10亿元。当前,晶科能源已具备 12GWh 系统集成能力 + 5GWh 电池产能。
与前三家企业不同,晶澳在储能业务上采用的是轻资产运营模式,选择牵手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储能供应链体系。
11月6日,晶澳科技与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楚能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楚能新能源专注于新能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GWh,全球市占率升至8.7%,位列全球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晶澳在今年正式成立储能事业部,并且启动了海外产能的建设。这些迹象表明,晶澳在储能战略上或有进一步升级。
通威在2022年8月宣布进军下游组件业务,至2025年第三季度,已成功跻身组件出货top5行列,成为新晋组件龙头。2025年,通威也开始布局储能业务。
2025年2月,通威子公司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通威新能源”)与四川成都金堂县政府签署“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暨150MW/300MWh共享储能项目。6月,金堂项目公司通威新能源科技(金堂)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通威新能源占股70%。9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问及储能业务的发展规划,通威表示,公司目前聚焦光伏主业,同时动态评估储能业务拓展机会,尚未大规模投入储能产品制造或独立储能市场。
对于光伏组件龙头而言,跨界储能制造环节、提供质量过硬的储能产品或许只是第一步。
“136号文”推动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光伏电站的盈利模式就此颠覆,资方和业主对光伏电力交易的刚性需求,直接决定了配储的必要性,下游的电站运维和电力交易环节才是真正的主战场。
新的角逐赛已经悄然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