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发布。《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议》对北京“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要求以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对“十五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作了解读。他表示,北京市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环境。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遵循。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资料图/郑新洽 摄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环境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北京“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和“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
董志勇:“十四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起伏跌宕的世纪疫情,北京市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五五”期间,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北京市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新京报:对于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多次提到“制度”,其中包括发挥制度优势,促进制度机制与首都发展相适应。北京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方面应当着重做好哪些工作?
董志勇:北京市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环境。坚持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遵循。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过程涉及各个领域的系统性变化和发展跃迁,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建设,优化产业政策体系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建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建设。
通过科技创新积蓄现代化产业建设的生产力发展的新质动能
新京报:《建议》对北京“十五五”期间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你怎么看?
董志勇: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北京市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和现实路径。只有通过科技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北京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质动能?
董志勇:北京市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质动能。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通过科技创新积蓄现代化产业建设的生产力发展的新质动能,就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政治保证、发展道路、关键环节和改革方向,总结未来推进路径。
我提出这样几点建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为科技创新把准前进方向。党的领导是最大的制度优势,发挥党在科技工作领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助于保证科技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通过科研顶层设计,加快对前瞻性、先导性产业的布局。此外,党的领导能够有效降低现代化产业建设的外部风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产业发展引领护航。
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核心技术“卡脖子”、关键领域受制于人是大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外部风险。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竞争日趋复杂,科技制裁成为大国贸易摩擦的重要工具,脱钩断链和科技封锁制约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发挥“有为政府”功能,深化科技创新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动企业“上云”,有序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新京报:绿色发展是北京“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一个关键词,《建议》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北京绿色交易所”的目标任务。北京应当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董志勇:北京市要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导向,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质量。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质量,就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基因。
我认为,首先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创新绿色发展方式,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布局绿色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还要扎实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转型,促进更多企业数智化发展。
新京报:你刚刚说到“企业数智化发展”,具体对于企业而言,你有什么建议?
董志勇:对北京市而言,智能化、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产业数字化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利用数字科学技术,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为此,要加快推动企业“上云”,做大数据要素基本盘,有序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引导企业“用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辅助企业经营决策;促进企业“赋智”,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数字产业化则更多体现为依托数字技术将数据要素转化为新服务或新业态,推动行业交叉融合,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因此,通过加快数实融合和双化协同有利于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质量。
灵活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应优先布局新兴产业
新京报:《建议》多次提到“人才”这一关键词,并明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人才聚集地”等目标任务。你长期在高校工作,对于人才培养,你认为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董志勇:北京市要以人才培育为关键支撑,激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创新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激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新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厚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发挥高素质人才在生产力提升和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我认为,首先要坚持面向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引才和育才,以人才培育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支撑。
要厘清人才供需关系,明确和改善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高技能人才供给与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不相称,人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要解决人才的技能结构失衡、高技能人才占比有待提升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地位,低技能型人才占据主导地位。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就需要进一步改善生产力的人才基础,发挥高端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要看到人才的行业结构失衡。传统制造业占据较高的技能人才份额,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不足。虽然技能型人才基数大,但更多局限于传统制造业,对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现代高端制造业人才储备不足。引导人才要素合理流动,能够进一步提升生产力质量,激发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活力。
最后,还要关注人才的培育结构失衡。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的市场需求一定程度失衡,加剧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复合型人才培育不足。因此,未来要增强人才培育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灵活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推动高水平应用型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学科设置应优先布局新兴产业。通过系统性培育增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供给,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