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本次加密货币市场寒冬已超越单纯的价格波动,正通过稳定币这一关键渠道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在监管法案背书下迅猛扩张的稳定币,其背后是美国国债等传统金融资产,一旦发生挤兑将引发储备资产抛售,从而将加密市场的危机传导至全球金融体系核心。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再度步入寒冬,不同于以往的周期性波动,本次下跌因为数字资产与主流金融体系的深度交织,正对更广泛的金融系统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一风险的核心并不在于单纯的价格投机,而在于那些不仅旨在构建替代金融体系、更开始渗透传统市场的机制性变革。
比特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下跌了30%,抹去了年内的全部涨幅,其他加密资产的跌幅更为惨重。令人警惕的是,这场暴跌发生在一个被视为史上最友好的监管环境下。
市场并未利用宽松政策构建稳健体系,反而催生了股市上的模因币(memecoins)、交易所近乎无限的杠杆,以及围绕政府停摆等政治事件的狂热预测市场。甚至在本周,一只追踪狗狗币(Dogecoin)的ETF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本次危机中最值得关注、且可能最具风险的领域在于稳定币的崛起。随着被称为“天才法案”的新法案为该行业提供信誉背书,稳定币正迅速扩张并被不仅限于加密领域的企业采用。
然而,这种看似“稳定”的资产类别若发生信任危机,其引发的抛售潮将直接冲击美国国债和货币市场,重演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或2023年银行业动荡的系统性风险。
杜克大学金融经济中心研究员、前美联储官员Lee Reiners警告称,如同货币市场基金和回购市场一样,稳定币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挤兑风险。一旦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发行商将被迫清算作为储备的传统金融资产,从而将加密市场的寒意传导至整个全球金融体系。
杠杆去化与折价循环
当前的抛售潮始于过度的杠杆与估值泡沫的破裂。这一轮暴跌的中心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加密交易所Hyperliquid。该交易所仅有11名员工,却处理着日均130亿美元的交易量,并提供惊人的高杠杆服务。今年10月,该平台发生了高达100亿美元的清算事件,其冲击波迅速波及整个市场。
在传统股票市场上,那些持有大量加密货币资产的上市公司(“加密国债股”)正成为最大的输家。此前,市场狂热使得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相对于其持有的加密资产享有溢价,投资者曾认为为每1美元的加密货币支付2美元是合理的。这促使公司发行股票或举债购买更多加密货币,从而推高了价格。
如今,这一交易逻辑正在痛苦地逆转。这些公司的交易价格已跌至其持有的加密资产价值之下,出现折价。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合乎逻辑的操作变成了出售加密货币以回购自身股票。这种抛售行为进一步压低了加密资产价格,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下行循环。
稳定币扩张与传统巨头入局
在市场动荡的同时,稳定币领域却呈现出一种扩张态势,这反而加剧了潜在的风险敞口。作为最接近替代金融系统的加密资产,稳定币通过挂钩美元承诺零波动性,并受益于新的监管框架“天才法案”获得了合法性光环。
这一背景吸引了传统商业巨头的加入。瑞典“先买后付”服务商Klarna本周宣布,将于明年推出名为KlarnaUSD的稳定币。此前,支付公司Western Union和云服务商Cloudflare也已涉足该领域。虽然目前市场仍由Circle和Tether主导——两者合计市值约为2500亿美元——但随着Klarna等新玩家的入局,特别是其在海外市场的应用增加,稳定币与全球商业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阿根廷和土耳其等货币不稳定或实行资本管制的国家,稳定币已成为获取和转移美元的最简单方式。然而,这种广泛的应用也意味着一旦发生危机,其蔓延的渠道将更加多样化和全球化。
兑付危机与系统性风险
稳定币通常通过持有短期国债、银行存款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安全资产来维持与美元1:1的挂钩。讽刺的是,这些加密资产依赖它们所鄙视的传统金融工具来维持稳定。历史表明,承诺稳定比实现稳定要容易得多。
本月,由Stream Finance运营的一个承诺约18%收益率的小型稳定币发生崩盘。该公司在损失9300万美元后倒闭,导致约2亿美元的市值蒸发。
此案例揭示了稳定币承诺背后黑暗的一面:银行挤兑。对于投资者而言,损失风险投资是一回事,失去储蓄则是另一回事,后者极易引发恐慌性提款。
即使是行业巨头也难以幸免。回顾2023年Silicon Valley Bank(SVB)倒闭时,美国主要的稳定币发行商Circle因在SVB存有33亿美元资产而遭遇挤兑,其稳定币价格一度跌至88美分。虽然Circle最终因监管机构承诺全额兑付SVB存款而获救,但这暴露了稳定币与银行系统的脆弱关联。
Lee Reiners指出,SVB的失败源于其持有的超安全国债在加息环境下贬值。这种传染机制正是当前市场的隐忧所在。如果投资者大规模抛售稳定币,发行商将被迫抛售背后的国债等储备资产。
鉴于国债市场的波动曾引发多次危机,稳定币可能成为金融体系中一个新的、不可预测的风险源。正如2008年货币市场基金的微小裂缝曾导致至暗时刻一样,人们往往只有在危机发生后才会意识到风险早已存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