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少了、拒贷多了,助贷新规后,高风险借款人面临资金链断裂

小小MT4 来源:王方然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那些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面对链条断裂的现实

  催债的突然“客气”了,但有些人却更慌了?因为钱借不到了。

  这看似矛盾的现实背后,是一场由助贷新规引发的行业地震。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直指长期以来存在的变相高利贷模式。

  过去,许多平台表面控制利率,但在24%的对客利率之外,暗地里却通过“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层层加码,让不少借款人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如今,新规强制要求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全面监管实际综合费率,减少了高息业务的生存空间。

  结果就是:不合规的业务被加速出清,粗暴的催收被迫收敛,而那些依赖“借新还旧”的借款人,也在这一轮整顿中,面对链条断裂的现实。

  催收少了,拒贷多了

  10月以来,不少借款人发现,自己的手机忽然“安静”了。

  “以前一天能接三四个催收电话,10月到现在,总共才两三个。”深圳的借款者小辽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他发现,催收方的号码也变了——过去多是“95/96”号段、固话或虚拟号码,现在却更多是个人手机号。

  这不是个别现象。第一财经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查询发现,9月以“催收电话”为关键词的投诉超过百条,而10月以来,相关投诉仅剩十余条

  “静默”同样蔓延到了线上战场。部分社交平台上,曾随处可见的“不看征信”类贷款广告正被平台精准封堵。深圳一名助贷中介告诉记者,在发布了一条关于“xx贷款不看查询”的业务朋友圈后,就被系统直接判定为“金融违规”。

  此前,他几乎每日都会根据返佣比例、通过率、准入门槛等因素,在社交平台账号上更新推荐“拳头”贷款产品。在同行交流群内,多名助贷中介都反馈称,“不看征信”“逾期可做”等宣传话术,现在一发布就可能触发部分平台的风险提示。而这些往常都是针对高风险客户最管用的话术。

  一边是催收与营销的“双降”,另一边,征信不佳的借款人发现,借钱正变得难上加难。多名受访者表示,10月以来,一些中小助贷平台几乎不再给出新额度。

  一位来自深圳的借款者向记者透露,他在完成“债务重组”后,一直坚持每月按时还款。上个月,他终于还清了其中一家平台的最后一期款项,还清后页面直接显示“可用额度为0”。

  另一位受访者的处境更为典型。他向记者展示了7家主流助贷平台的手机截图,界面整齐划一地提示“暂无可借额度”。他表示,过去半年自己完全依靠“借新还旧”在多个平台间辗转腾挪,才勉强维持资金链不断。如今,随着所有平台同步关闭通道,这条脆弱的循环链条彻底断裂。 “以前是七个盖子八个锅,现在锅还在,盖子全被收走了。”

  背后是助贷新规发力

  这一现象的源头,在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助贷新规。新规落地,标志着过去助贷行业“跑马圈地”中所形成的高息收费、多层导流等乱象被全面纳入监管视野。

  此前,为承接高风险客户,不少平台在名义利率24%之外,通过咨询费、顾问费、增信服务费等名目层层加码,变相推高综合融资成本;部分大平台自身虽控制利率,却通过导流将用户引向更高利率的末端机构。

  根据助贷新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此外,银行应当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有关规定。

  业内认为,名单制管理将倒逼银行从严筛选合作机构,大幅提升助贷行业准入门槛。预计大量中小机构将逐步出清,存续机构也将被迫向合规方向转型。

  一名助贷行业资深人士卢大豪(化名)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多数机构正主动收缩年化24%以上的高利率业务,导致依赖此类贷款的客户难以获得额度。“当前有资金需求的用户并不少,但其中很多人征信状况不佳,很难符合24%以下低息产品的条件。”他进一步解释,“平台需要覆盖风险成本,短期来看,为满足合规要求,只能压缩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额度。”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已收紧对高利率助贷产品的资金投放。即便同意放款,资金成本也显著提高。某小型助贷企业负责人称:“现在不少小平台面临‘有场景、无资金’的困境——我们想放款,但银行不给资金,客户自然借不到钱。”

  催收电话的“集体静默”,同样与助贷新规的落地密切相关。

  一名地方银行金融科技端人士表示,新规推行的名单制管理,促使银行加强对合作机构的行为约束,部分银行已明确要求合作方在催收中“更加克制”。不少助贷机构为在10月这一关键时期降低投诉率、规避监管关注,也有意识地收缩了催收业务线,从而形成当前这一特殊阶段的“静默期”。

  近年来,助贷机构迅猛发展。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数据洞察报告》预测,202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的规模将达到5.9万亿元。

  “新规落地后,小机构或将陆续出清,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卢大豪认为,对一些流量平台而言,本身合规机制完善,损失更多的是导流费用。而小型平台原有的业务模式将出现彻底颠覆。助贷已经不是无门槛业务,行业洗牌看起来已经基本上“板上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