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央行开展1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根据Wind数据显示,11月有9000亿元MLF到期,当月央行MLF净投放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举符合市场预期。央行为应对潜在的流动性收紧态势,通过MLF和买断式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有助于保持资金面处于较为稳定的充裕状态。在央行开展1万亿MLF操作后,市场对年内降息降准的预期再度减弱。
MLF连续9个月加量续作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
央行本月开展10000亿MLF操作,为连续第九个月加量续作。同时,本月央行还开展了5000亿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这意味着11月中期流动性净投放总额达到6000亿元,与上月相同,连续四个月处于6000亿元的年内较高水平。
事实上,在5月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10000亿之后,近六个月中期流动性持续处于净投放状态,且11月净投放规模继续处于高位。
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10月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这意味着年底前会加发5000亿元地方债,11月政府债券净融规模会有明显上升。同时,10月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毕,在带动当月委托贷款走高后,接下来还会带动配套中长期贷款较快投放。此外,11月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也有明显增加。以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收紧银行体系流动性,需要央行给予流动性支持。
“着眼于应对潜在的流动性收紧态势,央行通过MLF和买断式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有助于保持资金面处于较为稳定的充裕状态。这能助力政府债券发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王青表示,近期宏观经济出现下行波动,当前央行加量续作MLF,持续较大规模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释放了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显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有助于稳增长、稳预期。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表示,11月和12月是全年工作收官的关键时段。在岁末年初之际,央行已经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进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是及时和必要的。
货币政策将延续支持性立场但年内降息降准预期下降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将延续支持性的立场。但市场对于年内降息降准的预期有所下降。
王青认为,总体上看,接下来央行会综合运用买断式逆回购、MLF两项政策工具,持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而在央行降准注入较大规模长期流动性的预期下,也不排除年终前后中期流动性净投放规模相应收敛的可能。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这表达出央行进一步改善流动性环境,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预计年末剩余时段央行大概率继续维持宽松的数量操作模式,资金面或维持相对稳健偏松态势。
此外,董希淼亦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还有一定实施空间,但边际效应已经明显下降。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因此,市场应降低对下一步大幅度降准降息的预期。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预计将更加注重精准、协同和均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编辑陈莉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