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在传统业务里挣扎的新希望,续新力明显不足。要走出2021年断崖式下行的泥潭,似乎为时尚早。
原创 | 沸点财经
撰文 | 潘谈
10月31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披露2025年三季报。
该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05.04亿元,同比增长4.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亿元,同比大增395.89%。
然而仔细看第三季报,实现营业收入288.79亿元,同比增长4.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512.55万元,同比下降了99.63%。也就是说,上半年的数据掩盖了第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降的事实。
新希望六和接班人刘畅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声称:公司在2024年结束三年亏损,今年上半年,则是近五年首次上半年盈利。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从第三季度的实际数据来看,要说新希望已走出2021年财务断崖式下跌的泥潭,似乎为时尚早。
回溯2021年以来的猪周期下行期,新希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财务考验,也让新希望陷入了长达五年的财务苦战。
2021年,国内生猪产能集中释放导致猪价大幅跳水,而公司此前布局的养猪业务正处于扩张期。高产能与低猪价形成尖锐矛盾,全年业绩出现高达95.91亿元的亏损。
2023年虽实现扭亏,归母净利润达2.49亿元,但盈利规模微薄,仅为2020年巅峰时期52.82亿元的4.7%,财务压力仍未根本缓解。
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58%持续攀升,2024年一季度达到74.03%的高位,远超行业平均的57.82%。
虽然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降至69.49%,较上年同期下降1.36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行业平均。
新希望2023年以来的扭亏为盈,是行业周期复苏与自身经营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卖公司求生亦是重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到2024年,新希望先后转让8家子司和参股公司股权,回笼资金约10亿左右。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以来我国CPI持续承压,在消费能力明显不足的环境下,新希望盈利的持续性仍将面临多重考验。未来也不会有多少可卖的公司,来解决财务压力。
2025年上半年,新希望股价有过两个不错的波段表现。但自下半年以来,股价一直在9.56-10.58元区间震荡波动,说明资本市场对业绩是否持续改善存疑。
估值方面,新希望动态PE约43.23倍,虽低于自身历史高位,但较养殖业板块18.56倍的均值,仍然高得离谱。
2025年半年报时有230家主力机构持仓,占流通A股69.24%,到三季报时只剩24家主力机构。其中,新希望-德邦证券-23希望E1担保及信托财产专户,减持高达2.38亿股。
新希望提出的“饲料+猪产业”双核心、海外业务扩张等战略,尚未完全转化为明确的增长业绩,市场对其战略落地效果存在观望态度。
占比高达约68.72%的饲料行业,不可避免要受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猪产业占营收约27.83%,市场担忧消费不景气导致猪肉价格再次下行,从而导致盈利继续回调。
尤其是海外业务,虽规划宏大,但当前营收占比仍较低。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司的业务结构与盈利模式,无法有效支撑估值提升。
作为传统农业行业,新希望续新力始终难以突破。能否真正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能否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实际业绩。在育种、智能化、海外扩张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从“周期依赖”向“成长驱动”的转型。
总体来看,新希望的涅槃之路仍有挑战。在农牧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公司能否穿越周期波动与宏观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待观察。
反倒是新希望集团旗下的新乳业(SZ.002946)的发展稳健和流畅得多,或许对新希望(SZ.000876)如何在核心产业上建立护城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