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新能源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技术迭代浪潮汹涌澎湃,每一次突破都可能重塑行业格局;市场重构大幕徐徐拉开,竞争格局愈发复杂激烈,企业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战场”上,各大新能源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占据一席之地。
孚能科技(688567.SH),凭借着对固态电池、SPS超级软包电池等核心技术的执着钻研与持续突破,在 2025 年三季度展现出强劲的技术韧性与发展潜力。10 月31日,公司发布 2025 年三季报,尽管受行业短期波动影响,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64亿元(同比下滑 28.74%),归母净利润-3.8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 4.22亿元,但公司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与突破从未停歇,为长期发展积蓄了坚实动能。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孚能科技对技术创新的坚守 —— 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的态势,公司不疾不徐聚焦固态电池、SPS 超级软包电池等前沿领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攻克技术难关,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与成本结构。这种以技术为锚点的发展策略,不仅彰显了企业在行业变革中的战略定力,更为其在未来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
固态电池量产提速,SPS技术打开增量市场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方案”,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与长寿命特性,成为车企与航空领域竞相布局的技术高地。孚能科技在这一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进度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其中,2025年上半年,孚能科技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30Wh/kg)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并迅速斩获多家低空经济头部客户订单。该产品采用原位固化工艺与叠片电芯设计,兼顾了高能量密度与低成本优势,尤其适用于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物流无人机等对重量敏感的场景。
第三代半固态电池的研发更进一步,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计划于2026年量产。这一迭代通过正极材料掺杂改性与负极硅碳复合技术,实现了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双重突破,目标直指高端乘用车与长航时航空市场。
孚能科技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采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其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质水平,且可通过低温成膜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2025年,公司第一代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即将交付战略客户,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高硅负极,能量密度达400Wh/kg,室温下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安全性通过严苛的针刺与热失控测试。
更值得关注的是后续迭代规划:2026年第二代产品将正极升级为富锂锰基/高镍复合材料,负极采用锂金属,能量密度跃升至500Wh/kg;2027年第三代产品通过电解质界面优化与电芯结构设计,能量密度将突破500Wh/kg大关,并实现GWh级量产。这一路线图覆盖了从车规级到航空级、机器人级的全场景需求,为孚能科技构建了长期技术壁垒。
SPS(Super Pack Solution)超级软包电池是孚能科技推出的下一代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其核心优势在于“无模组设计”、高成组效率与快速迭代能力。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已成为公司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SPS技术通过电芯-底盘一体化设计,将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50%,体积利用率提升30%,系统成本降低15%。例如,某重卡客户项目数据显示,采用SPS方案的电池包重量减轻20%,续航里程增加12%,同时支持快速换电模式,显著提升运营效率。此外,SPS兼容磷酸铁锂、三元、固态电池等多种化学体系,可灵活适配不同客户需求。
市场拓展:从乘用车到低空经济的全场景覆盖
凭借高性价比与快速交付能力,孚能科技SPS产品已拿下广汽、吉利、一汽解放等12家头部客户定点,覆盖乘用车、重卡、低空飞行器等多领域。其中,广汽埃安某车型搭载的SPS电池包能量密度达280Wh/kg,支持6C快充,10分钟补能400公里;三一重卡电动牵引车项目则通过SPS方案实现续航突破500公里,满足长途运输需求。
在低空经济领域,SPS产品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沃飞长空物流无人机等客户均采用孚能科技SPS电池,其轻量化设计与高功率输出特性,有效解决了航空器对能量密度与放电倍率的双重需求。下半年,公司计划通过保障交付提升出货规模,进一步摊薄成本,形成“技术-市场-成本”的正向循环。
2025年,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下称“广州工控”)通过股权受让成为孚能科技控股股东,这一变动不仅为公司注入资金,更在资源整合、市场拓展与政策对接上提供强力支持。广工投作为广州市属大型国企,在汽车、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深厚产业资源,其战略入股标志着孚能科技从“技术驱动型”企业向“技术+资源双轮驱动型”企业转型。
广州工控作为世界 500 强企业,将凭借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多方位推动孚能科技的发展。广州工控入股后,孚能科技获得50亿元战略融资,其中3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20亿元用于SPS技术产能扩张。这一资金支持加速了公司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例如广州基地一期15GWh产能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4个月,创行业纪录。
广州工控旗下拥有多家矿产与材料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孚能科技成功将镍、钴等关键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12%,同时保障了战略资源供应稳定性。例如,公司与广工投控股的印尼镍矿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锁定低成本镍资源,为高镍三元电池量产提供保障。
在国资股东的支持下,孚能科技加速推进“国内深耕+海外拓展”的全球化战略。国内方面,广州基地一期、赣州新能源基地一期共30GWh先进产能稳步释放,镇江、赣州、广州基地同步兼容半固态电池生产,并推进0.2GWh全固态中试线建设;海外方面,土耳其合资公司Siro的6GWh产能已形成稳定供货,为欧洲市场提供本地化支持。
Siro合资公司由孚能科技与土耳其能源巨头Zorlu Holding共同设立,其6GWh产能采用SPS技术与半固态电池工艺,主要供应奔驰、Stellantis等欧洲车企。2025年上半年,该基地已通过IATF 16949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欧盟碳足迹认证(CFP),产品出口至德国、法国等10个国家,成为公司海外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
与此同时,孚能科技针对北美市场推出符合UL 9540A标准的储能电池产品,并通过特斯拉、Rivian等车企的供应商审核。2025年下半年,公司计划在得克萨斯州建设PACK工厂,为北美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降本增效显效,ESG评级领跑行业
目前,孚能科技通过三方面举措实现盈利能力跃升:一是深化降本增效,海外优质客户收入占比提升;二是严控费用支出,期间费用同比下降;三是欧元汇率波动带来汇兑收益增加。
公司通过原材料采购本地化、生产自动化与良率提升,将单位制造成本降低18%。例如,赣州基地通过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将电芯缺陷率从0.3%降至0.1%,年节约质量成本超5000万元。
通过深化与奔驰、Siro等战略客户合作,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32%提升至45%。例如,奔驰EQ系列车型搭载的孚能科技电池包,单价较国内客户高20%,同时享受欧洲补贴政策,利润空间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ESG已成为衡量企业长期价值的关键性标尺,孚能科技在这一领域持续领跑。2025年上半年,公司万得ESG评价跃升至AA级(行业前8%),标普评级居行业前列,并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2025》。
公司广州基地通过光伏发电、余热回收与绿电采购,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较2024年下降25%,计划2026年建成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首个“零碳工厂”。此外,公司参与制定的《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已成为行业标准草案。
孚能科技要求供应商100%通过RMI(负责任矿产倡议)认证,并建立钴、锂等关键原材料追溯系统,确保供应链无冲突矿产。2025年上半年,公司供应商责任审计覆盖率达100%,未发现任何合规风险。
孚能科技管理层表示,下半年将聚焦三大任务:一是扩大SPS产品交付规模,强化规模效应;二是按计划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与迭代;三是高效释放国内外先进产能。在国资股东的支持下,公司有望通过“技术-市场-资本”的三角协同,加速从动力电池供应商向全球新能源解决方案领导者的转型。
四季度,公司将保障广汽、吉利等客户车型的SPS电池交付,预计出货量环比提升30%;四季度,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将启动量产,为低空经济客户提供更高能量密度解决方案。
2026年,随着0.2GWh全固态中试线放大至GWh级别,公司计划向特斯拉、丰田等战略客户送样测试,争取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在高端车型的装车应用。届时,孚能科技将凭借5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优势,重新定义动力电池行业格局。
孚能科技的逆势突围,印证了技术驱动与战略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在固态电池产业化窗口期临近的背景下,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国资赋能”的模式,快速构建了技术壁垒与市场优势。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孚能科技或将成为这一浪潮中的关键参与者,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