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原CEO赵明:“做企业和做人一样,是一场修炼”|领变者论坛演讲内容精粹
来源:复旦管院
AI技术刷屏、新能源领域爆火,赛道瞬息万变,真正不变的是什么?
9月14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领变者论坛’上,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原CEO赵明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回溯27年的职业生涯,赵明从一线研发做起、历经远赴海外开拓到走上管理岗位,他带领团队在行业低谷中重塑竞争力、登上高峰。他的职业足迹跨越大陆与海洋,联结技术与市场,始终坚持以创新与品质破局,创造独特价值,抵御不确定性。
在最前沿,选择与最强的对手“掰手腕”
过去27年间,我经历过多次岗位转换,但无论我身处哪个岗位,都始终保有一个信念:在市场规则下,选择最强的对手并超越对手。
在我加入华为从事工程师工作并参与无线业务时,全球无线通信领域的竞争对手包括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等全球巨头,而彼时的我们实力最弱。但我们团队从第一天起就确立了一个理念:要有全球视野,要与最强的对手直接“掰手腕”,做最强的无线解决方案,把设备卖到全球。
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战略性投入,专注于3GPP的主流技术方向。从核心技术到落地细节,我们按照3GPP协议进行系统仿真与开发,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在随后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即便企业连续亏损,我们依然保持高强度投入,研发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研发驱动产品力,市场反馈又反哺研发,确保每一次技术投入都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这种持续投入与循环优化,使我们敢于突破常规,开发出领先行业、超越对手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但是当时的国内市场对我们先进技术的需求很小,于是我们选择走向全球市场。在欧洲,我们从把基站送给客户都没人愿意要,到开辟出一条独特而坚韧的发展路径,也是全球商业的通用范式——为客户提供独特价值。
2002年我在欧洲推广第三代移动通信,面对高门槛市场,我们以“价值”为突破口:提出分布式基站方案,无需改造现网、占用空间小,且在总体拥有成本(TCO)上更优;通过统一平台将2G/3G/4G整合,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对客户而言,这样既能以低成本完成升级、平滑过渡;对我们来说,也能通过增量收费形成可持续的收益模式,把技术方案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价值。由此,客户未来扩容的成本大幅降低,而我们的市场空间也由此打开。
另外一场彻底扭转局面的战役是我们在中国3G市场将CDMA市场份额从2.5%提升到40%。
2008年中国发放3G牌照时,我担任CDMA事业部总裁,同时兼管TDSCDMA和WiMAX等项目。当时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2.5%,形势非常严峻。运营商为牌照投入了五六百亿,但建设需要整体网络搬迁重建,这对市场份额最小的供应商尤为不利。
我主导提出了2G/3G融合解决方案,向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站迁移。招投标节奏异常紧迫:招标在5、6月启动,要求7、8月交付,而我们实验室的产品至少还需半年才能成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要想“逆天改命”,最容易的办法是打一场价格战。但那样只能换来短期合同,缺乏长期出路。最终,我们选择了“赌一把”,直接采用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站方案。
关键攻关阶段,团队以高度的执行力攻克技术难题,最终交付成果超出预期。凭借领先的技术方案与具有竞争力的商务报价,我们赢得客户认可,最终取得约40%的市场份额。
这些经历充分证明,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内卷”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利润往往不可避免地大幅下滑,而战略控制点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必须明确并持续强化自身战略控制点。不同领域和企业的控制点各不相同,但其核心理念一致:战略控制点必须能够在客户和消费者界面体现真实价值,为企业创造独特竞争优势。
模仿和学习对手只能成为第二,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才能超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很容易陷入模仿和追随的误区,试图通过复制对手的成功模式来获得市场份额。但模仿和学习对手只能成为第二,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才能实现超越。因此无论面对客户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独一无二的价值在哪里?
以小米为例,小米早期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它以“为发烧而生”为价值主张,聚焦手机、IoT与零售三大核心板块,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式业务设计。通过极致性价比的产品策略,以及高效直达用户的营销和市场模式,小米绕过了传统的渠道体系,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与此同时,产品和互联网用户之间形成了高度互动与强烈粘性,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影响力。
可以说,小米所具备的这些优势,正是当时中国传统手机品牌普遍存在的短板和困境所在。也正因如此,小米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登上中国市场份额的第一。然而,学习小米就能超越小米吗?回到2014年到2016年,众多手机品牌都在用小米的方法与其竞争,但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与小米主打“为发烧而生”不同,荣耀的战略控制点放在创新、品质与服务上。荣耀的核心逻辑,是将一场以价格和声量为主的竞争,转化为关注长期价值和品牌故事的竞争。在声量上无法与小米抗衡时,荣耀选择讲自己的故事,用不同的逻辑和策略赢得市场认可。
这一战略在具体实践中得到了验证。2015年618大促期间,整个市场普遍陷入降价潮,恰巧那年荣耀有一万多部手机在运输途中发生起火事件,被高温烘烤,尽管事后的检测中发现它们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我们坚持质控标准,将这一事件转化为市场策略:在618期间不打降价,而是推出“+1元,质保加一年”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传递了一个清晰信息——荣耀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更值得信赖。结果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也减少了商务操作成本,同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市场效果。
在渠道策略上,荣耀业务设计中始终保持线上与线下的平衡,让渠道合作伙伴充分参与,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正是这一系列策略,使荣耀在2017年至2019年间,超越小米,成为互联网手机市场的第一品牌,同时,众多其他互联网手机品牌也逐渐退出市场。
归根结底,企业应学习对手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但核心价值和战略控制点必须保持独立。学习小米营销,但没人能复刻雷总的声量和影响力,因此荣耀选择构建自己的营销方式和逻辑,坚决发展自己的战略控制点和长板。
因此,无论是在发布会还是市场宣传中,荣耀呈现的价值主张都是:产品更好,质量更好,服务更好。正是这种明确的战略控制点和价值主张,使荣耀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荣耀,构筑战略、技术、文化价值观的根
走出模仿的桎梏,形成自身独特价值,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企业在重大变革中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荣耀而言,这种挑战在公司独立后变得尤为迫切。
2020年11月17日,对于荣耀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这一天,荣耀成为一家独立公司,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荣耀不再依托华为,团队的文化根基和价值认同面临重构。过去,大家的使命感和奋斗目标深植于华为的体系之中;独立后的荣耀,必须重新定义战略、文化和价值观,构建属于自己的发展根基。
因此,荣耀必须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的战略控制点和竞争逻辑,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为此,荣耀在独立发展的初期便明确了战略定位。公司坚持将超过10%的收入投入研发,研发团队从3500人扩展至9000人,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2022年,荣耀在战略上对未来进行了更长远的思考,提出要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并加大对AI的投入。
在海外市场方面,荣耀提出“有质量的发展”理念,强调单一市场的成长形成闭环和正向循环,而非盲目追求速度或市场份额。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荣耀敢于取舍,避免与低端品牌陷入价格和销量的恶性竞争,也不盲目对标对手,而是坚持找到自身独特的竞争价值。公司秉持“慢就是快”的策略,在单一市场稳扎稳打,先建立桥头堡和根据地,验证商业模式和运营能力,再逐步扩大规模。
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除欧洲市场外,荣耀在海外其他市场于2023年和2024年均实现全面盈利,即进入市场一年后便实现盈利。
在国内市场,荣耀独立发展后迅速成长为中国前三的手机品牌。随着中国市场竞争不断升维和快速演变,企业不仅需要紧跟行业趋势和市场热点,更关键的是稳步构建自身的核心能力。这意味着在追求市场份额和短期成果的同时,荣耀始终注重长期能力的积累与战略布局,为持续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AI时代“新手村”,要从零开始重修
如今,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技术正引领时代发展。每天打开各类平台,几乎都被相关的信息刷屏,AI更是成为科技版面的“头条”。但与此同时,关于“AI如何实现商业闭环”的质疑声持续存在。
回顾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发展轨迹,当页面点击量的增长曾带来巨大的兴奋感时,“互联网如何赚钱”却在2002年前后泡沫破裂时引发了激烈讨论。二十年间,中国的科技产业与制造业完成了跨越式发展。正因如此,我相信当我们再次迎来AI的历史性时刻时,我们既拥有更丰富的产业经验和路径选择,也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心态去审视和把握这场浪潮。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AI一定会深刻影响产业、科技和产品体验,逐渐成为类似网络、电力这样的基础设施,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重塑体验,几乎无处不在。
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困扰整个行业的核心问题:商业模式在哪里?实际上,AI在应用场景和用户期待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AI在资本市场的“热”和商业实践上的“冷”是并存的,很多空间和盈利更多停留在想象层面。比如一些智能硬件公司,前期投入了几千万,但最后只卖出几千台甚至不足一万台产品。即使单价两三千元,也依然难以为继。
未来,在虚拟现实方面,人类一定会有需求。比如回到三国时代,或沉浸在理想化的场景中,这是人类天然的诉求,也是我们对交互体验的期待。但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真正的商业化路径,把技术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结合。今天谈AI,无论是智能汽车还是扫地机器人,逻辑其实是相通的。扫地机器人可以被称为“AI产品”,也可以说只是完成了“自动吸尘”这一核心功能。需求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关键在于是否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解决。
归根结底还是要回答基本的问题:产品是为谁而做?解决的核心痛点是什么?效率是否足够高?AI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几十年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但就像当年对互联网的争论一样,今天我们也要问:到底是“AI+”,还是“+AI”?是“一切皆AI”,还是通过AI真正重构消费者体验?
不同的答案,意味着不同的产业路径。或许,像扫地机器人这样的产品,正是当下AI最成熟、最清晰的变现路径之一,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我始终认为,做企业和做人一样,是一场修炼。过去27年的职业生涯,我经历过许多转身,也付出过不少代价。那些教训和挫折,反而成就了我的成长。甚至可以说,我的竞争对手们,才是对我教育最深、帮助最大的老师。
今天AI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构建很多东西。就像进入一个全新的“新手村”,我们要从新的初级阶段重修,从1级到10级,再到高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分享的这些,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商业的底层逻辑始终有其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