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认知!
2025年,光纤激光器还是一门好生意吗?一面是头部厂家贴身肉搏,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剧,有企业裁员瘦生,也有企业不断跨领域寻求新的增长曲线;另外一面是,即便价格战日趋惨烈、行业利润一再摊薄,甚至逼近生存红线,但在光纤激光器这条路上,无论是局中人还是局外人,依旧不厌其烦地前赴后继。
很显然,历经早前的野蛮生长阶段,光纤激光器产业正步入一轮更复杂、也更考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周期。笔者结合近期工博会现场观察与业内人士见解,试图梳理光纤激光器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脉络,并通过解析其不同演进阶段的特征与变革,探寻这一行业是否仍具备长期价值与增长潜力。
0
1
突破封锁,国产力量崛起
激光技术浪潮奔涌向前,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重新定义产业边界的技术革新,光纤激光器正是其中之一。
回望本世纪初,IPG推出革命性的千瓦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凭借卓越的光束质量、电光转换效率、稳定性以及显著的性价比等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开启了对传统激光器的替代进程,彻底重塑了金属切割与焊接市场的竞争格局,并持续催生新的应用市场。强大的加工能力吸引了大量钣金制造商的关注,光纤激光器由此迅速奠定了行业地位。
然而,彼时的中国光纤激光领域,仍近乎一片“技术荒漠”。国内光纤激光器完全依赖进口,市场被美国IPG、英国SPI等国际巨头所垄断。800万一台10kW激光器,从核心器件、特种光纤到关键原材料,全部需从国外引进,国内产业链几乎为零,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2007年之前,中国激光企业甚至连成为“组装工厂”的资格都不具备。在采购过程中毫无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条款,眼睁睁看着海外企业攫取巨额利润。
基于这一背景,创鑫激光、锐科激光等几家国内头部光纤激光器厂商应运而生,率先开启技术攻坚,国内光纤激光产业开始萌芽。随后,杰普特、飞博、热刺、凯普林、光惠、大科等企业陆续进场,光纤激光器赛道迅速升温。
转机出现在2007年,作为国内首批代表企业,2004年成立的创鑫激光率先开启了“器件先行”的战略方针,2007年实现隔离器自研自产,锐科激光亦同步开启高功率激光器的自主研发。但这仅仅是破冰之初,关键元器件尚需依赖进口,部分技术仍以仿制为主,生产设备则完全依靠海外引进,所谓的“国产化”也只是将海外核心部件进行简单集成。
然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效率与安全始终是两大核心考量,基于新的国际形势与市场环境,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3年,业内某企业因外采核心器件出现缺陷,导致产品遭遇大规模退货,令行业深切体会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议价权,必须将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共识推动国内企业踏上全面自主创新之路,实施向上垂直整合战略,以打破国际垄断为目标,加速推进光纤激光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以创鑫激光与锐科激光为代表的国内头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逐一攻克多项核心器件与技术壁垒。2012年后,创鑫激光逐步实现了泵浦源、合束器、声光调制器、光纤光栅、模式匹配器等所有光纤激光器件100%自主研发,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激光器与核心器件垂直整合的模式,自此打破海外进口依赖和技术垄断。2021年创鑫武汉研究院更是搭建光纤研发生产设备平台,目前已经具备光纤自产能力,把激光器件垂直整合延伸到了激光核心材料领域。
在头部企业的引领下,中国光纤激光产业逐步实现了核心器件的全面自主设计与生产,以及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曾经售价高达800万元的产品,如今价格降幅已超过90%,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2010-2017年间,国产光纤激光器在中低功率市场快速替代进口产品,实现规模化应用。2014年进口产品仍占据近80%市场份额,而到2020年,国产激光器市场占比已实现反超。随着主流厂商全面推行垂直整合战略,整体技术实力显著增强,国产光纤激光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中低功率完成99%的国产化替代,中高功率完成75%以上的国产化替代。
0
2
快速普及,万瓦赛道火热
事实上,尽管早期国内头部厂商与科研机构相继投入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研发,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未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之势。伴随我国在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的攻关思路逐渐明晰,相关核心器件与技术方案实现高速发展,国内激光光纤与功能元件的性能显著提升,一系列高功率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为高功率激光扫除了硬件障碍。与此同时,激光合束等关键技术持续突破,使国产万瓦级光纤激光器逐步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万瓦激光的崛起,本质上是为响应制造业终端对高效加工的迫切需求。而作为掀起这场“万瓦风暴”的关键力量,创鑫激光精准洞察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于加工用户而言,投资万瓦级光纤激光设备的根本诉求是什么?答案无疑指向“效率即效益”。
深谙此道的创鑫激光于2017年便开始着手规划“超高功率技术弯道超车”的技术发展路线,推出首台万瓦激光器;2018年设计出全新“第三代”连续光纤激光器技术方案,在性能、稳定性和成本方面较之前方案具有明显优势,万瓦激光产品开始小批量进入工业领域;2020年,创鑫激光将万瓦确定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方向,以“效率”为切入点率先发起“万瓦风暴”;2021-2022年,创鑫激光相继提出了“高功率 + 高亮度”技术路线、推出万瓦三合一产品、发布4200W最大功率单泵、发布快切工艺技术等。
基于上述一系列从内到外的突破,创鑫激光成功打通整个万瓦赛道,为行业指明发展路径。多家企业迅速跟进,推动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加速渗透工业领域,带动产业链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激光行业随之迎来为期3-5年的黄金发展期,极大促进了中国激光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下游设备企业普遍将万瓦级激光切割设备作为业务核心,国产超高功率激光设备实现集体性突破与爆发式增长。
然而,多出货产生规模效应,技术创新模式升级,都能带来降价,这是商业常识。伴随技术逐步成熟、终端渗透率提升及市场竞争者涌入,新产品迭代虽频却趋于同质化。部分企业陷入盲目追逐功率数字的误区,依赖简单模块堆叠实现功率提升,却忽视能效与关键指标优化。“噱头竞争”愈演愈烈,万瓦激光功率在短短数年间从10kW攀升至220kW,技术含金量却在急速稀释。更有厂家依靠组装与低价策略搅动市场,引发行业无序竞争,使国内光纤激光产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2022年,中国光纤激光器销量虽同比增长超25%,但销售额却呈下滑趋势,整体增速明显跳水。企业为争夺市场,在价格、人才、专利等领域展开贴身竞争,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甚至出现为降本而降低品质、贴牌代工等乱象。
2018-2025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及增速资料来源:2024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
照此发展下去,光纤激光企业不仅自身难以发展,还将以低劣的质量影响下游应用的稳定,最终成为历史的弃儿。
然而,部分应用领域低渗透率及市场的量价趋势,反映出市场存在需求,用户仍愿意为创新买单,只是如何激活更多的需求,则需要匹配相对应的创新程度。
2023年,主要厂商加速推进超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的优化迭代,市场规模回升至135.5亿元,同比增长超10%。但治标未治本,至2024年,需求下滑与价格战持续恶化,市场规模萎缩至130亿元,增速进一步下滑,国内市场彻底沦为红海。
由此可见,仅依靠单一的效率提升已无法满足高端制造场景的复杂需求。在软硬件高度同质化的当下,激光设备企业共享万瓦红利的时代已然终结。
在本次工博会上,笔者采访了创鑫激光市场品牌负责人曾剑锋先生,他认为:“行业若要在时代洪流中避免触礁搁浅,就必须探索新路径。以‘差异化工艺技术’为代表的新发展时代正在到来,这也将成为破局关键。”
0
3
塑造价值,差异化工艺缔造真王者
从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来讲,光纤激光技术的本质从未改变:将高效、稳定、智能的激光装备,以合理的价格,精准适配于真正需要的应用场景与用户。但,若企业仍沉溺于“功率即效率”的粗放式增长幻觉,或仅止于表面化的数字改造,必将被时代淘汰。
面对新时代的命题,2024年头部企业便开始谋求不同形式的突围,或加速出海开拓新兴市场,或跳出红海竞争,转向高附加值领域寻求破圈机遇。
但光纤激光器如何在功率攀升触及应用天花板,价格降至临界点时,再度激活自身作为高科技产品的价值属性,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关键在于回归光纤激光技术的本源,契合行业新时代发展的核心,不再是简单的参数提升,而是如何用更先进的光束控制技术,为客户解决真正的工艺难题,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曾剑锋坦言,创鑫激光作为行业领军者,早在万瓦风暴席卷行业之际,便敏锐察觉到第三时代的来临,率先进行布局,制定两大战略方针作为支柱,构建核心护城河,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转型路径。
虽说万瓦时代已过,但这并非意味着万瓦激光技术失去了价值。恰恰相反,在追求工艺技术的差异化创新与突破中,作为设备“心脏”的激光光源,其高性能与高稳定性依然是根本。唯有依托于此,才能真正构建起领先的工艺壁垒。作为昔日“万瓦风暴”的策划者,创鑫激光自然是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
具体来看,创鑫激光首创独家专利的三包层高功率特种光纤比普通双层光纤增加了一层石英材料的特殊反射面,可反射90%的泵浦光,最高耐受温度达1000℃。通过优化纤芯和波导设计,使得激光光场分布更加合理,能够有效抑制拉曼效应,由此综合解决了热管理、效率和非线性效应三大难题,可以承受万瓦以上的泵浦光,确保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激光输出的稳定性,为创鑫激光持续稳定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领先地位打下坚实的壁垒。
在这一基础上,创鑫激光于2023年底重磅推出以紫笛命名的“数字光斑”工艺技术,为全行业企业提供自定义激光器的能力。简单来说,创鑫激光独创紫笛“数字激光”可将模拟激光数字化,对原来的单个光斑离散化,实现数字化的精确可控,每个光斑像素点均可以独立控制,最终可实现任意光斑的实时变换。同时结合创鑫自研的工艺控制系统,灵活、独立的控制每个像素光点的发光功率、频率及占空比,为特定、复杂的应用场景和材料加工提供有力的工具。
有了两大底层技术作为基本盘,创鑫激光便能在光纤激光器行业迈入第三时代的背景下锻造出新的价值。
当下,激光器企业已不再是单纯销售激光器硬件了,在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竞争,构建差异化的关键也不再仅限于激光器本身的性能参数,更在于能否针对特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硬件、软件、专用工艺及售后支持,打造出定制化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这也是光纤激光技术新时代的核心重点。
今年年初,创鑫激光针对切割领域,推出荣光三合一和鑫光三合一最新的解决方案。荣光系列搭载创鑫独创专利的“生发膏”技术及“激光丝”光路。其中,“生发有”技术开创性地实现了全轨迹抬高喷嘴滑行切割工艺,开启行业全新的第二条切割工艺路线;“激光丝”光路则让常规范围内的2个焦点可选扩展至最高9个焦点可选,使光刀刀面和刀锋更垂直、多焦点、更一致,实现一键切割。
在荣光系列的基础上,鑫光系列加入紫笛数字光斑、数字控制、路径控制、光斑控制与路径协同等高端配置,用颠覆性工艺技术和光斑控制,解决不同领域难点问题。鑫光首款XG3200就是业界独创针对船舶行业的专用解决方案,标志着创鑫激光将开启行业全新的专机专用定制路线。
而事实上,具备强悍技术创新实力的创鑫激光,也在不断“反哺”自身在其他领域的布局。
针对手持激光焊接领域,创鑫激光子公司桓日激光此前推出的K系列手持激光焊设备的焊枪采用业界唯一“Cone光斑技术”,让激光能量分布优化、焊接时不再聚焦于单一点、确保均匀加热,因此能减少因热能集中而引发的快速蒸发与飞溅,并稳定熔池减少金属蒸汽产生,从光学设计方面解决大量焊接飞溅的产生,桓日K1因此成功打造了全球最低飞溅半径,飞溅<5cm,仅为传统电弧焊和现有激光焊的1/10。
针对细分应用市场,创鑫激光旗下子公司宝辰鑫激光作为“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专家,重点布局新能源锂电池、增材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其凭借对激光光源及外光路、控制系统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工艺场景深度把控的能力,可为细分行业场景提供不止于激光光源的、一站式的激光行业解决方案。目前宝辰鑫的产品已广泛覆盖新能源锂电、光伏、汽车、消费类电子等行业,涵盖增材制造、激光焊接、精密加工、激光清洗等激光应用方案。
0
4
小 结
从以上分析可见,光纤激光行业需要从价格战、功率战转向价值战。当企业以利润反哺创新、客户为品质支付合理溢价,行业便跳出“低价-低质-低利润”的恶性循环,步入“高投入-高价值-高忠诚”的健康生态。
行业新一轮洗牌在即,谁能真正突破“伪价值”,满足用户对“真高效、真自主”的刚需,谁就能在未来的红海中率先登岸。创鑫激光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已率先叩开中国光纤激光器第三时代的大门,不仅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市占率跃居行业前列,更展现出技术引领与生态构建的新范式。
曾剑锋总结道,行业领军者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创鑫激光亦需以更高站位,引领行业从“成本厮杀”的红海,驶向“技术+服务+生态”的蓝海,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进化,更是整个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航向。我们期待创鑫激光能如昔日引领万瓦风暴一般,再次助推激光产业链未来三至五年的黄金发展,撑起中国激光产业钢铁脊梁,在全球竞争中彰显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