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亏损!中国SasS公司亏损的五大症结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今日,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SaaS企业未能盈利的核心因素,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突破困境的答案。

进入2025年之后,在AI大模型概念热潮的推动下,特别是DeepSeek的影响,用友网络和金蝶国际两家公司受到了资本的高度关注。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用友和金蝶的股价已经翻了一番。然而,结合这两家公司的实际业绩来看,情况却并不乐观。

从2023年开始,用友就陷入了亏损的困境中,根据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度用友预计亏损17.2亿到19.2亿,亏损规模还在扩大。

而金蝶自2020年以来已经连续多年亏损。根据业绩报告,2024年的亏损约为1.42亿,但亏损幅度有所减小。预计2025年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

中国SaaS困境:亏损背后的真相揭秘

这两家公司的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可以说中国的大部分SaaS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只是亏损的程度有所不同。

例如云学堂,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产生了约6.4亿元和2.3亿元的净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为1490万元。

“新兴SaaS领军企业”微盟,在过去四年间累计亏损逾40亿元。然而,至2024年上半年,其净亏损显著减少,主要得益于微盟对长期以来侵蚀SaaS利润的销售及分销开支进行大幅削减,有效降低了销售成本。

与此同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有赞在2023年实现了经营性盈利,这一转变实则源于多轮裁员所节省的数亿元人力成本。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近年来整体经济环境不佳,才导致SaaS企业出现亏损?

事实上,即便回顾市场环境较为乐观的时期(2014年被视作中国SaaS行业的起步之年,并在2015至2019年间达到高峰),许多SaaS企业的经营亏损率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可以认为,过去市场环境的“过度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国SaaS企业所面临的真正问题。

观察海外的SaaS领域,特别是美国的一些SaaS公司,其增长趋势仍旧旺盛。依据Salesforce、Adobe和ServiceNow这三大领军企业的最近财务报告,它们在2024财年分别实现了184.58亿美元、158.99亿美元以及80.27亿美元的收入,增长率依次为9.5%、10.7%与22.8%,净利率则分别为16%、24.4%和13%。

中国SasS公司亏损的五大症结

1)过度低效竞争,资本畸形“催熟”

2000年前后,随着欧洲和美国SaaS公司的崛起,创业者和资本的激情被点燃。中美两地的SaaS行业差距约有十年。

国内SaaS行业的首次高峰期出现在2015年至2019年间,得益于阿里、腾讯、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深入布局,SaaS逐渐成为云计算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消费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退,资本开始转向支持To B和企业服务领域。

人们开始梦想每年业绩翻番增长,希望在几年内迅速上市,实现财富自由。

在这种梦想的驱使下,大量SaaS初创公司不计成本地扩大规模,竞相采用低价或免费策略以抢夺市场份额。更有甚者进行数据造假,因为他们认为上市就是创业的终极目标。

结果,在上市前资本便开始撤退。但市场已经扩张,产品价格下降,利润转为亏损。原本盈利的行业因此被变成了不盈利的行业。

在未来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将艰难求生,只能一步步地熬过去。包括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巨头的SaaS产品,像阿里巴巴旗下的钉钉、字节跳动的飞书以及腾讯推出的企业微信,各自都面临着自己的困境。

飞书尽管年营收达到2亿美元,但其员工数量曾一度高达8000人,即便去年进行了大规模精简,如今仍有大约5000人左右,人均效能仅约40万人民币,在行业内看来这一数字相对较低。飞书的人效之所以不高,根本原因在于营销和交付成本过高,无法覆盖人力成本。

据预计,飞书在2024年的营收将超过3亿美元,但目前尚未实现盈利。

相比之下,企业微信虽然已经实现了盈利,这主要得益于其精简至数百人的团队规模。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它仍然依赖于流量经济模式,其大部分价值并非来自于软件本身,而是源于与13亿个人微信用户的直接连接所带来的流量优势。

2)客户流失严重,缺乏对“客户成功”的重视

在国际市场上,SaaS公司的成功往往依赖于老客户的持续支持,其收入贡献率可达到总收入的80%以上。反观国内市场,SaaS企业的增长却大多依赖于新客户的签约,新客户带来的收入占据了较大比重。

为何国内SaaS公司的老客户留存和续费如此低迷?

许多SaaS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除了少数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诱导客户签订长期服务合同甚至承诺“终身使用”外,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实现“客户成功”。

产品团队未能明确其产品为哪些客户提供何种价值,客户为何需要购买,以及为何愿意为此支付高额费用。

市场团队对目标客户的特征、痛点以及集中区域缺乏深入了解,仅仅围绕产品功能和卖点制作了华丽却空洞的广告内容,甚至未曾与潜在或付费客户进行过实际接触。

销售团队将合同签订视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客户后续使用和留存的责任。错误的客户签约并非胜利,而可能是灾难的起点。

团队未能协助客户达成预期成果,仅仅提供了产品的各项“功能”,而未实现业务目标的客户自然选择停止续费。愿SaaS行业的创业者们铭记:“吸引新客户是增长的开端,然而决定你能否持续下去的,是客户的续订、额外购买以及口碑传播。”

3)客户获取成本过高,盈利模式不再有效

根据2024年信通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国内SaaS服务提供商的毛利率通常位于55%~60%之间,但销售和研发费用占比超过了50%。过去三年的平均净利润率几乎为负,这表明企业级SaaS标准化摊平开发成本的优势尚未形成良性循环。

SaaS商业模式依赖于薄利多销、规模优势及低边际成本。客户的快速增加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以实现所谓的“飞轮效应”。然而,随着近年来流量成本的急剧上升,新客户的获取成本也随之激增,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

据某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0年,其单个获客成本从0.7万元飙升至2.6万元,四年间增长了近四倍,增速甚至超过了房价。尽管现在房价有所控制,但获客成本却无法限制!

4)产品缺乏标准化,陷入“定制化泥潭”

由于中国市场客户需求等特点,国内SaaS企业无法照搬海外SaaS企业的成长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SaaS公司的客户,绝大多数希望SaaS厂商提供“全家桶”服务,不仅要管理客户,还要搞库存、跑财务,甚至希望有定制化开发。

这让厂商不得不扩展边界,满足客户各种需求。结果是产品核心优势被稀释,什么都想做,却没有一个领域能做到极致。

很多SaaS企业走进了一个“完全根据客户需求做定制化”的误区。

这个误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规模化复制,边际效益也会随着人力投入增加而递减。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SaaS企业走不出“低利润—创新投入少—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5)中小企业数量锐减,致使客户基数显著下滑

若公司专注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SaaS产品,其盈利路径日益狭窄。

经济环境波动下,众多中小企业运营艰难,生存堪忧,因此对SaaS产品的投入预算缩减或更为审慎。

大量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暂,部分甚至仅维系一两年,这无疑对产品重复购买率构成重大冲击。小微企业增长乏力,其背后的服务提供商亦受波及。

鉴于上述诸多现实因素,中国SaaS企业必须对其本土化实践进行策略与方法的重新调整。回归价值本质,乃时代所向。

绿洲资本合伙人张津剑对SaaS企业普遍面临的亏损现象解读道:“部分企业以亏损为代价换取大量客户,此类企业未来挑战将愈发严峻。而另一些企业亏损源于新产品的研发加强或旧产品的升级迭代,此亏损是动态变化的。中国过往是先追求规模扩张再求质量提升,众人皆是先做大做强再谋优化。但未来中国必将是先确保质量再拓展规模。”

To B领域是一个需要耐心和长期投入的赛道。美国的ServiceNow、Salesforce等公司都经历了至少5到8年的业务积累期,在初期合同规模的增长相对较慢。只有当积累了足够的客户量后,复购和增购才会逐渐增加,从而进入指数增长阶段。SaaS很难一开始就实现快速增长。

浙商科创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投融资需求,欢迎后台留言!

(转自:海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