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金十数据
周一下午,全国最大的黄金珠宝集散地——深圳水贝市场的黄金价格突然大幅上涨。当天12时左右,小程序显示金价在930元/克左右,但到14时30分金价飙升到992元/克。
上周六(11月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以下简称“新政”) ,新政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适用时间以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时间为准。
新政明确,在2027年年底前,对会员单位或客户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标准黄金,卖出方会员单位或客户销售标准黄金时,免征增值税。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交易所免征增值税;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则按公告规定适用相应增值税政策。
具体而言,会员单位购入标准黄金用于投资性用途的,交易所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同时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并按实际成交价格向买入方会员单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若用于非投资性用途,则免征增值税,并按实际成交价格向买入方会员单位开具普通发票。客户购入标准黄金,交易所免征增值税,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向买入方客户开具普通发票。
国信期货首席分析师顾冯达指出,相比原有政策,最显著的变化是确立了以“用途”为锚点的分类管理新模式。
顾冯达认为,在区分“投资性”与“非投资性”用途后,对不同主体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对用金企业是明确利好,税负下降预期稳定。对贸易商而言,专注于实体产业链的将获得更优环境,而依赖投资性黄金“票链”套利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向提升真实服务能力转型。对个人投资者,政策则是一种有力引导,鼓励其从购买实物金条转向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积存金、黄金ETF等标准化金融产品进行投资,这更符合现代金融投资的方向,也更便捷、安全。
关于对金价的影响,顾冯达的判断是:短期可能引发结构性分化,但长期不改变由全球宏观基本面主导的核心趋势。投资性金条因税收链条调整,零售价可能因成本传导而温和上升;而首饰等消费端黄金价格则会因税负明确下降而更显稳定。
深圳水贝的黄金价格波动直接反映了市场供需与成本变化。此次水贝黄金价格飙涨,本质是新政下非交易所渠道成本抬升与市场预期提前兑现的叠加结果,具体关联路径如下:
(一)场外交易税负成本显性化,直接推高批发价
新政实施前,水贝市场依托“非标准化交易 + 税收模糊地带”形成了比品牌金店低100-200元/克的价格优势。新政明确非交易所渠道需全额缴纳13%增值税,这一成本直接传导至交易环节。为维持盈利空间,商户被迫上调销售价格,形成直接涨价压力。
(二)渠道迁移预期引发短期囤货潮,加剧供需失衡
新政倒逼交易向合规的交易所渠道集中,而水贝商户多为中小经营者,难以直接对接交易所资源,无法享受场内税收优惠。为规避后续更高的税负成本,不少商户在新政落地前加大备货力度,导致短期市场需求激增;同时,部分下游品牌商担忧未来采购成本上涨,也提前锁定货源,进一步加剧水贝市场的供需紧张,推动价格飙涨。
(三)合规成本叠加,放大涨价压力
除增值税成本外,新政强化了非交易所渠道的监管要求,包括交易记录留存、大额交易报告等反洗钱合规义务,单套监测系统年成本达8-12万元。中小商户需将合规成本计入定价,进一步推高终端批发价格。这种“税负成本 + 合规成本”的双重叠加,使得水贝市场原本的价格优势被大幅削弱,涨价成为必然选择。
(四)市场预期传导的放大效应
今年以来黄金价格持续走强,伦敦现货黄金年内涨幅超52%,国内现货黄金同步上涨近50%,市场本身存在较强的涨价预期。新政落地进一步强化了“成本抬升+渠道收缩”的预期,部分商户借机调整价格,而消费者的“买涨不买跌”心理也加剧了短期交易热度,形成价格上涨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