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特生物正在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亏损同比扩大近三倍至1.58亿元,单季度亏损更创下历史新高。而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公司连续三年的亏损累积、核心产品失速、并购拖累加重、现金流持续恶化的多重困境。
面对A股市场的融资收紧与自身经营的持续失血,海特生物近期宣布启动H股发行筹备工作,拟赴港上市“补血”。然而,在业绩不振与市场信心流失的双重夹击下,这场自救行动的前景仍充满变数。
核心产品失势,盈利结构持续恶化
曾贡献九成以上收入的明星产品“金路捷”,如今已成为海特生物业绩的拖累。该产品作为国内首批上市的神经生长因子药物,自2019年被调出国家医保目录后,销售持续萎缩。2025年中报显示,金路捷收入占比已降至22%,昔日增长引擎几近熄火。
与此同时,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因订单不足、折旧压力大,持续亏损;并购而来的北京沙东长期处于高投入、零产出的研发亏损循环。公司毛利率持续下滑,销售费用却逆势攀升,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前三季度毛利率已降至41.81%,净利率则跌至-38.13%,显示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现金流告急,资产减值加剧业绩压力
连续亏损之下,海特生物的现金流正快速消耗。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较年初骤降近六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604万元,同比下滑374%,反映出主业回血能力几乎停滞。
更严峻的是,资产减值风险集中爆发。公司预计对收购天津汉康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约8500万元,这将直接冲击2025年业绩。叠加此前已出现的净资产下降、总资产缩水,海特生物的财务结构正面临严峻挑战。
赴港融资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在A股再融资难度加大、股价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赴港上市成为海特生物为数不多的突围路径。近期多家A股药企亦启动H股计划,形成一股“A+H”风潮。
然而,海特生物的破发现状为赴港融资蒙上阴影。公司股价自8月以来近乎腰斩,目前已跌破A股发行价,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即便成功登陆港股,能否获得理想估值、吸引投资者参与,仍是未知数。
结语
海特生物的困境,折射出部分生物药企在产品结构单一、并购整合不力、政策环境变化下的生存挑战。赴港上市或许能带来短期流动性,但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竞争力、优化盈利结构、消化并购包袱,即便成功“输血”,也难以实现真正的“造血”。摆在公司面前的,不仅是一场融资战役,更是一场生存转型的考验。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