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退场,新人“梭哈”:永赢基金千亿狂飙的虚与实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富独角兽

  多位平均从业超过七年的老将相继清仓式卸任,永赢基金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投研队伍的大换血。

  2025年以来,永赢基金旗下包括固定收益投资副总监杨凡颖、前副总经理李永兴在内的多位基金经理先后“清仓式”卸任,这些老将在永赢平均任职超过五年,管理规模均曾达百亿级别。

  与此同时,永赢基金近一年新聘的8位基金经理中,多位从业年限不足一年,目前46名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仅为3.65年,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4.98年。

  这场剧烈人事变动背后,是永赢基金从传统均衡配置向极致化赛道押注的战略大转向。

  01

  老将退场,投研体系经验断层

  2025年11月初,永赢基金发布一系列公告,宣布固定收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杨凡颖因个人原因卸任旗下基金。

  杨凡颖并非个例。据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永赢基金已有常远、乔嘉麒、李永兴、郭鹏、晏青等多位基金经理相继清仓式卸任。

  这些离任的老将多数拥有7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且普遍在永赢基金任职超5年,是公司投研团队的核心力量。其中,李永兴曾任永赢基金副总经理,晏青原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杨凡颖为固定收益投资部投资副总监。

  老将们的离任原因各异。据了解,李永兴等人去往新设机构开启“二次创业”,郭鹏选择转投私募领域。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波集中性的老将退场已对永赢原有的经验体系构成冲击。

  从业绩来看,部分离任老将管理的产品确实表现不佳。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李永兴在2025年1月卸任的7只产品中,3只任职期间出现亏损,最大亏损达39.5%;常远在永赢曾管理的5只产品中,4只任职期间亏损,最大亏损37.6%。

  然而,固收老将杨凡颖的表现则截然不同。据《财联社》报道,杨凡颖在永赢任职期间管理的13只产品中,11只实现正收益,代表作永赢华嘉信用债年化回报达4.2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1/4。

  02

  新人扛旗,赛道押注策略下的规模暴增

  面对老将的纷纷离场,永赢基金的新生代基金经理正快速补位。

  2025年,永赢基金新聘多位基金经理,其中任职时间未满一年的占据多数,基金经理经验集中在0-3年。

  永赢基金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任桀。

  这位自2018年起担任TMT研究员的内部培养型选手,在2024年10月正式转为基金经理,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凭借永赢科技智选一举成名。截至2025年11月25日,该产品成立以来收益达200%以上,在公募基金中表现亮眼。

  任桀的成功秘诀在于重仓押注AI算力概念股,将产品定位为高度集中的“工具化”产品。

  永赢基金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主题化、工具化”产品布局,为这种策略提供了土壤,首创的“智选系列”高度聚焦特定产业方向,如永赢科技智选混合集中配置AI算力产业链,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80%。

  这种极致化的赛道押注策略在短期内创造了惊人的规模增长。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5日,永赢混合型基金总规模达1065.08亿元,较年初暴涨,行业排名顺势提升。

  在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团队中,目前永赢基金多位基金经理年限在3年以下,其中不少人管理着2只及以上产品。

  03

  平台化投研的愿景与风险

  面对外界对投研稳定性的质疑,永赢基金强调“已建立一套内部研究员成长机制”。

  据《财联社》报道,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再到工具型产品的基金经理,最后才会考虑让他们管理更复杂的全市场型产品。这是个系统性的路径,跟年限并无直接挂钩。”

  永赢基金方面对“工具化”产品的定位有其独特理解。

  另据《东方财富网》报道,一位接近投研体系的人员表示,“永赢目前的主动权益产品很多是风格明确的行业配置型产品,由研究员主导、内部形成统一框架,由擅长该领域的基金经理来具体执行。这种分工机制可以避免个人经验主义,也是一种平台化投研的体现。”

  然而,这种高度依赖年轻基金经理押注赛道的模式潜藏多重风险。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极致化的押赛道打法,适合趋势型行情,但如果风格反转,可能引发剧烈回撤。”许多新晋基金经理尚未经历完整的牛熊周期,若未来面临系统性回撤,其投资决策与持仓策略的稳定性仍是未知数。

  此外,监管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永赢基金当前策略形成约束。

  基金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主题投资风格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主题基金避免过度集中投向单一细分领域,这可能对永赢基金的产品布局形成制约。

  从历史表现看,永赢基金并非首次遭遇业绩波动。

  据Wind数据,2022年至2023年期间,永赢基金旗下的34只混合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5.19%,仅有2只偏债混合型产品实现了区间正收益。旗下混合型产品规模由297.41亿元骤降至138.94亿元,跌幅超50%。

  总结

  永赢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快速飙升,行业排名大幅提升。但这种增长高度依赖极端策略和市场热点,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可小觑。

  未来的永赢基金,将面临如何平衡短期规模与长期稳健发展的考验。是继续坚持高风险的赛道押注模式,还是逐步构建更加均衡的投研体系?这场人事地震后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

  至于永赢基金最后结局如何,财富独角兽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