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分红型重疾险“杀”了个回马枪?!平安、太保、新华表示跟进!某些机构恐难以融入…
来源:险企高参
被叫停22年的分红型重疾险正式“解禁”。
11月13日,中国平安通过互动平台发布公告,宣布该司已启动分红型重疾险产品的研发工作,预计在相关细则出台后即可开发有关产品,力争尽早上市销售,以把握市场机遇。
平安人寿总精算师孙汉杰对此予以确认并表示,该司已启动分红重疾产品的相关研究,后续将尽快推进产品研发与推出,进一步拓宽分红型产品的覆盖场景。
产品战略调整的背后,是政策的指引。2025年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自2025年10月起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味着被叫停22年的分红型重疾险正式“解禁”。
在2003年,监管机构出于多重原因叫停分红型重疾险。当时部分保险公司将分红型重疾险包装成纯粹的理财工具,背离了健康保险的保障初衷。加之健康险产品本身结构复杂,精算定价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支撑,引入分红机制后,进一步增加了风险控制的难度,使得产品运营面临更大挑战。此外,国际市场中也缺乏分红型健康险的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保险业持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监管工具、建立分级准入机制等手段随之升级,让分红型健康险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低利率环境下,行业亦迫切需要新产品、新业态进一步带动市场局面。
目前来看,传统型重疾险新单保费已连续五年呈现收缩态势,其保障固化与定价高企难以匹配客户需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疾病风险覆盖,转而寻求保障与财富管理功能的融合。与此同时,通胀持续稀释固定保额的实际价值,导致保单的实际赔付能力相应减弱。同时,伴随预定利率下调,固定收益类保险产品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分红险浮动收益机制有更强的市场适应性。业内人士预计,分红型健康险未来有望在健康险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不过站在客户视角来看,分红型重疾险将会比较“贵”。中泰证券表示:随着预定利率多轮下调,重疾险杠杆(保额/保费)比例逐步下降,销售难度增加相比当前2.0%传统险预定利率,1.75%分红险预定利率定价下,分红型重疾险的保费会高于普通型重疾险。此外,需要强调,当前市场上涌现出所谓“分红型重疾险”。这类产品由一份分红险主险搭配附加重疾险构成的“分红重疾保障计划”,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伪分红型重疾险”。
在低利率环境及客户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头部险企已明确表态积极参与分红型重疾险。除了中国平安之外,中国太保表示监管细则出台后会第一时间跟进销售。新华保险高度重视,正研究各项落地措施,启动分红重疾险的研发工作。
可见头部保司正紧跟行业新趋势,大型险企已将其作为战略重点。不过,受限于《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限制,显然一些评级较差的寿险机构无法推进。
行业上,健康险市场愈来愈大,头部保司已将健康纳入大战略。例如中国太保于2023年发布“352大健康服务蓝图”,系统规划了公司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战略方向;人保健康持续探索“保险+健康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医、药、康、护、健、险”大健康生态体系;中国平安集团层面持续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平安健康以“保险+医疗健康服务”为核心战略;招商信诺人寿推动“严格控制负债成本”和“分红险全面转型”两大战略调整,并看好健康险市场前景,向着“大健康战略”方向迈进。
业务上,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集团均设有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及新华保险旗下均有健康管理公司,2025年9月人保健康、中国人寿也新成立了健康管理公司;平安健康险退出其集团寿险销售渠道,独立发展业务。各头部险企对健康险和健康管理业务的投入或将随着监管政策的推动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