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4年11月以来金融工作情况。截至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分别为295%、226%。
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潘功胜表示,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商业银行行内跨境支付系统有效补充,非银行支付机构跨境零售支付网络遍布全球,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持续运营。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与日本、韩国等9国二维码支付实现互联互通。
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离不开跨境支付机构的努力,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多平台通过“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打破支付壁垒,从跨境贸易资金结算到入境日常消费,全方位破解全球客商支付难题。全球跨境金融科技平台Global E-Payment(GEP)近日也将品牌升级为Payful,专注于为跨境电商、外贸企业等提供全球收款、付款、汇率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Payful国际事业群事业部总经理王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支付业务仍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法规和监管复杂,不同国家法律体系差异大,涉及外汇管理、反洗钱(AML)、税务合规、跨境资金申报等,要求机构具备跨境合规能力;二是跨境结算与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和跨境手续费导致企业结算成本增加,对资金流动性、企业利润及资金调度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三是本地运营有难度,文化、商业习惯和社会制度差异显著,影响企业资金操作效率,企业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面临的业务流程、审批周期和合作伙伴选择差异较大。
为此,王峰建议,一方面建立本地合规能力,与监管机构保持沟通,确保政策适配。与当地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共建本地收款和清结算通道,提高资金回流效率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l通过多币种账户管理、汇率锁定和动态结算策略,降低企业汇率风险。优化企业级支付流程,实现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可视化和智能调度。
王峰指出,跨境电商、中小微企业和数字贸易发展带来小额高频、灵活结算与本地支付的需求,技术创新如AI风控、区块链清算为支付机构提供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的机会,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跨境贸易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王峰认为,跨境支付机构强化合作已成为行业趋势,未来支付、商贸和金融机构将更加互联互通,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而中企出海关键因素在于市场选择与布局能力、跨境支付和资金管理能力、本地合规与运营支持,以及风险控制和汇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