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中国商业发展论坛蓝色峰会在福建霞浦成功举办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10月26日,由商业发展中心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国商(北京)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福建福宁湾围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中国商业发展论坛蓝色峰会”在福建霞浦成功举办。峰会以“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商业发展中心顾问龙永图,知名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郑强,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等嘉宾出席并作主旨演讲,共同探讨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

  主办方代表,中国商业发展论坛秘书长、商业发展中心副书记陈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届蓝色峰会广邀政、产、学、研各方代表参加,峰会的举办也将发挥三大作用:一是政策衔接的纽带作用,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中央政策的解读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为出台因地制宜的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支持;二是资源整合的平台作用,通过搭建产学研对接桥梁,促进涉海高校、科研平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三是问题解决的智库作用,通过企业的分享和交流,来发现行业痛点和堵点,并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并表示企业应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浪潮,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未来可以在海洋食品、绿色渔业、海洋旅游、低碳航运、海洋清洁能源等生态产业中发现新的机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吴南翔在致辞中强调,科技创新不再是福建海洋经济的点缀,而是其核心引擎。关于科技创新如何更好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吴南翔主任提出四点看法:一是探索协同创新,以省级创新实验室为牵引,成立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加快集聚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领军企业力量。二是推动数智转型,在海洋传统产业方面,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在海洋新型产业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三是加快成果转化,从平台搭建、政策激励、产业融合等方面持续深化。四是完善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海洋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蓝色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发行,为长期投资提供支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商业发展中心顾问龙永图就“当前经济形势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涵是制度性、全方位、互利共赢的开放。“十八大”之前中国最重要的制度型开放举措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八大”之后最重要的制度型开放实践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签订的二百三十多个国际协议,共同构建了一套中国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尽管当前全球关税秩序失衡、世贸组织面临困境,但长远无须悲观,眼下的变局实则为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强化了中国作为秩序遵守者的大国地位,因此更要坚定信心,坚持高水平开放。他在分享中指出,科技没有国界,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一方面,科技发展需要高投入,而高投入需要全球大市场。另一方面,当前快速迭代的科技创新,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在前沿领域的突破,使中国凭借科技创新的实力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实现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知名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郑强以“关于AI、新质生产力以及产业转型的理念与思考”为题,强调科技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于服务人,而非取代人;对当下热门的新技术、新行业,要理性对待,产业发展更要因地制宜,盲目追从无法复刻成功。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他强调,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因此,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强国,一定需要建设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海洋大学,从而培养出一批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海洋人才。

  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结合京东实践,分享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当前经济和消费形势下,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较低,部分地产需求消失,关税风暴带来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高,产能过剩及其衍生冲击都值得关注。提振消费的政策可以从扩大以旧换新支持品类、加大对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鼓励中高端消费等角度着手。在此背景下,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可以依靠大数据等技术支持,向数智化、定制化发展,向高附加值转型,比如发展游艇经济;还可以与服务业结合,激发服务消费的潜力,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释放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在以“向海图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题的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傲人成绩:海洋经济形成十五大产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事商事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海洋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数字海洋”底座不断夯实,海洋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成立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委员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的海上丝路项目,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中,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海洋地位。

  随后举行的首场圆桌对话以“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知名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郑强,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农业经济首席专家曾玉荣,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共同参与讨论,从政策引领、人才培养、商业实践、产业升级等维度展开探讨,并借鉴了大湾区“四链融合”等前沿实践的系统性经验,共同为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言献策。凤凰卫视主持人陈琳主持了圆桌对话。

  聚焦海洋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专题会场,同样汇集多位资深嘉宾分享前沿实践、探讨行业痛点并交流创新解决方案。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分享了其企业三十余年深耕蓝海的宝贵经验,通过构建智慧渔业系统发展深远海养殖,实现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实践。在产业链上游,恒兴自主研发”U鱼“智慧渔业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养殖环境精准调控,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向智能化转型。中游环节,企业联合科研机构突破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制造的重大跨越,养殖规模和管理效率显著提升。下游领域,恒兴大力发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水产品附加值,保障优质海洋蛋白供应。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恒兴为夯实“蓝色粮仓”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与产业支撑。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在演讲中指出,食物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海洋食品每年为人类提供约20%的优质蛋白,不仅承载着解决人类粮食安全的重担,也肩负着提高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使命。海洋产业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抓手,海洋食品产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分支,也是大食物观理念下食物的重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海洋食品产业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以科技为内核,驱动食品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提升国内食品行业竞争力,是我国食品科技界、产业界和教育界需要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所以,谈海洋食品产业、海洋食品产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冯立田则介绍了“海虫草”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全海水灌溉新型海洋蔬菜,正引领海洋食品产业的新浪潮。它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高端保健蔬菜,更是深加工的宝贵原料。产业已突破其鲜品季节性限制,开发出生物盐(天然低钠平衡盐)、代用茶、泡腾片、胶囊等一系列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其中,海虫草生物盐作为传统食盐的健康替代品,潜力巨大。“海虫草”的开发利用,有效将盐碱地、海水养殖尾水等劣势资源转化为食品产业新增长点,为市场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海洋健康食品解决方案。

  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总裁蔡金钗从市场端出发,指出当前海洋食品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突破,某些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整体市场仍面临着品种集中、场景单一等结构性瓶颈。未来产品创新三大方向,一是将海洋食品原料融入主流饮食场景,如海藻粉可制成高纤维饼干;二是以“轻功能”切入日常健康需求,宣传海洋食品时,避免使用“治疗级”的表述,而强调“日常养护”的功能;三是用现代包装与体验提升亲和力,从规格场景化、信息透明化和情感连接化入手,吸引消费者购买。在展望海洋食品产业未来趋势的同时,他指出福建要利用好丰富的海产资源,打通从优质原料获取、稳定加工生产、创新产品研发到铺设全国渠道的全链条,实现海洋食品从源头到市场的高效流通,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覆盖范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综合新质生产力、产业数字化与消费变革三大视角,分析了海洋食品产业从初级加工向高值化利用、从沿海市场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扩展的必然趋势。他指出,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有机统一、协同发力的产物。当前我国海产“养殖为主、捕捞下降”的格局,海洋捕捞受到严格约束。需要以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在保障海洋食品供给的同时保护生态。当前海洋食品产业大部分处在初级简单加工阶段,亟需通过精细化加工提高附加值。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金矿,储备着丰富的食品成分资源,功能性海洋食品因具有独特健康功效,市场需求旺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特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辉、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冯立田、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系主任邵建春、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弢围绕“福建如何更好地发展海洋食品产业”展开讨论,并从贯通产业链、夯实人才基础、打通转化通道等路径,探讨了产业升级的可行方案。对话由《财经》区域经济与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延春主持。

  本届中国商业发展论坛蓝色峰会通过多维度的思想碰撞、前沿的行业洞察与务实的对策研讨,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