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全球电解液“一哥”天赐材料市占率超35%,绑定头部客户,但现金储备三年骤降七成、盈利持续承压,此次赴港IPO既是扩张机遇,也是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关键考验。
摘要:
1、流动性承压:天赐材料现金储备三年缩水七成,借款规模攀升,流动性压力骤增。
2、市占率第一:公司电解液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占率35.7%,与头部客户深度绑定。
3、业绩下滑:天赐材料营收与净利自2022年高点持续下滑,2025上半年虽回升仍远低巅峰期。
说到全球电解液出货量,天赐材料(002709.SZ)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日化公司,最初以化工与高新材料为基础业务,随后逐步聚焦锂离子电池材料(尤其电解液与其关键中间体)与日化/特种化学品领域,形成“电解液整链配套+部分正极/胶粘材料”的产品矩阵。
据灼识咨询的资料,自2016年起,天赐材料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电解液出货量第一,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到约35.7%。
天赐材料表示,公司已与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制造商中的八家、全球前十大储能电池制造商、全球前十大消费电池制造商中的八家及全球前十大个人护理品制造商中的九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但天赐材料这个“一哥”近年来受行业波动影响比较大,年度营收已经从200亿级别掉到100亿,在年度借款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现金储备量却连续下滑,流动性压力已经引发市场关注。
9月22日,天赐材料递表港交所,再次启动上市融资。对天赐材料而言,不仅是产能扩张,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也是一次补流输血的关键时刻。
前五大客户占比最高70%,客户与供应商重叠
天赐材料的前身是广州市天赐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最初以日化产品研发为起点,开启了在精细化工领域的探索之路。
2005年,天赐材料敏锐洞察到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广阔前景,正式启动相关研发工作,为后续业务拓展奠定关键基础。2007年,公司迎来重要转折点,不仅改制为股份公司,更成立了核心生产基地之一的九江天赐,为规模化生产铺平道路。
天赐材料于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经过多年扩产与并购,已在中国建立多座生产基地,并在全球范围(含欧洲、北美代工/委托加工)建立供应与服务网络,近年更将海外扩张与海外产能作为战略重点。
2016年,天赐材料电解液出货量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此后连续九年保持该领先地位。
按出货量计算,截至2024年,天赐材料是全球最大的六氟磷酸锂供应商、全球最大的双氟磺酰亚胺锂供应商、全球第三大磷酸铁供应商、全球第三大锂离子电池PACK结构胶生产商、全球第二大卡波姆生产商、全球第三大两性表面活性剂生产商。
目前,天赐材料的主营业务围绕锂离子电池材料和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两大板块展开,形成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但从营收占比来看,锂电材料仍是天赐材料的核心业务,2022年–2025上半年,锂离子电池材料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达93.3%、91.6%、87.7%和89.7%。
天赐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方面的核心产品包括电解液及其核心材料,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为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提供动力支持;在储能系统领域,保障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存储与电网调峰;在消费电子领域,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提供能源;此外,还逐步拓展至工程机械、船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相比之下,天赐材料的日化材料与特种化学品业务为辅业,主要面向个人护理与家用护理品制造商,规模相对较小但近年占比有所上升。
虽然出货量全球第一,但天赐材料的客户集中度占比较高,这对公司来说既是利好,也带来一定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天赐材料的客户以大型电池制造商、整车厂与消费类电池厂为主;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占比为:70.8%(2022年)、71.2%(2023年)、58.7%(2024年)与58.7%(2025年上半年),客户集中度高。
上述期间内,天赐材料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是54.5%、52.7%、40%和39%。
高客户集中度一方面体现公司对头部客户的强链接与规模化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少数大型客户的依赖带来议价与营收波动风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关键原材料采购上,天赐材料主要原材料来源以国内供应商为主(包括上游氟化工、溶剂与锂盐供应企业),并存在与部分头部电池厂(如宁德时代等)既为客户又为供应方的情形。
“一哥”的压力,
营收缩水近百亿、流动性承压
天赐材料虽然已经做到全球出货量第一,但近年来的业绩却出现“倒退”的迹象。
2022年-2024年,天赐材料营收分别约223.17亿元、154.05亿元(同比下跌31%)、125.18亿元(同比下跌18.8%),3年间营收缩水接近100亿元;净利润也跟随营收同步变化,天赐材料2022年净利润约58.4亿元,2023年大幅下滑至18.4亿元,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4.78亿元
此外,天赐材料的毛利从2022年约84.74亿元下滑至2024年约23.64亿元;同期毛利率由38%降至2024年的18.9%,2025上半年毛利率约18.7%。2024年–2025上半年毛利率趋于稳定,但仍远低于2022年峰值。
但在2025年上半年,天赐材料的营收同比增加29%,达到70.29亿元,净利润也较2024年同期小幅回升,达到2.65亿元。
天赐材料过往业绩波动的核心原因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环境变化:2022年受益于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激增,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供应紧张推高产品价格,公司业绩表现亮眼;2023年起,随着上游产能扩张,原材料供应改善,叠加行业竞争加剧,锂离子电池材料产品平均售价大幅下降,导致营收与利润下滑;
2025年上半年,行业需求边际改善,天赐材料的营收与净利润有所回升,但整体盈利水平仍未恢复至2022年高点。
事实上,目前最需要注意的是天赐材料的偿债压力。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天赐材料的短期借款持续上升,从2022年末的7.98亿元,已上涨至2025年上半年的19.36亿元;同期,天赐材料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也从1.94亿元,增加至5.21亿元。
而从年度借款总额来看,据天赐材料公开数据,其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借款分别约为50.56亿元、58.74亿元、63.95亿元及70.06亿元,借款规模逐年增长。
天赐材料的财务成本包括借款利息、贴现应收票据利息及租赁负债利息开支,2022年至2024年,这些利息成本已从1.13亿元增加至2.28亿元。而仅仅2025年上半年,天赐材料的利息成本就已高达1.23亿元。
截至2025年上半年,天赐材料资产负债率约45.5%,相比2022年49.7%有所下降,但相比2023年、2024年有所上升,处于行业适中水平。
与借款规模不断增长形成反差的是,天赐材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续减少,其2022年末为46.58亿元,2023年末降至22.56亿元,同比大减51.6%;2024年末同比下降29.0%,降至16.02亿元;2025年上半年末再次减少,仅为13.03亿元,较2024年6月30日下降18.6%。
天赐材料现金储备持续减少,其流动性压力已经引发市场关注。
“百亿富豪”徐金富为何此时扩张?
天赐材料的实控人为徐金富,祖籍浙江杭州,曾在杭州大学化学系就读,后在化学材料领域深耕。
徐金富曾与同学罗秋平(蓝月亮创始人)等人在道明化学(即蓝月亮的前身)工作,这段经历被视为其最初的商业起步阶段。
2000年,徐金富在广州创立天赐高新材料(即后来的天赐材料前身),在创业初期,天赐的主营业务偏向日化材料、清洁剂原料、表面活性剂、硅油等,后来在新能源、锂电材料领域开始布局(尤其是电解液/LiPF₆/锂盐领域),形成“由日化向新能源材料”转型之路。
在2014年A股上市前,天赐材料通过多轮增资与股权转让引入外部投资者,完善股权结构。
2007年,徐金富将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时,引入林飞(徐金富配偶妹夫)、李兴华、徐金林(徐金富胞弟)及17名个人投资者。
此后至2010年9月前,天赐材料进行一系列增资及股权转让,引入通联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国信弘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现国信弘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同时部分个人股东持股比例调整,为公司后续上市奠定资本与治理基础。
2014年1月,天赐材料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募资总额约2.95亿元,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生产线建设与技术升级,进一步扩大产能。
自2014年上市以来,天赐材料股价长期呈现波动上行趋势,但伴随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与锂离子电池行业景气度、公司业绩表现高度相关。截至招股书披露的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股价经历多轮牛熊转换。徐金富的个人财富估值也随之起伏。
2020年-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锂离子电池需求激增,公司电解液产品供不应求,业绩大幅增长,股价随之持续攀升,达到历史股价巅峰的84.01元/股,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此轮大涨核心驱动因素为行业需求放量、产品价格上涨及公司市场份额提升。
2022年上半年,由于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电解液产品价格同步走高,天赐材料营收与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股价再次冲高,当年最高股价达到66.88元/股,主要受益于原材料涨价传导与业绩超预期。
在《2022新财富500富人榜》中,徐金富以402.2亿元的财富排名第99位。
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行业产能逐步释放,锂离子电池材料价格从高位回落,市场对天赐材料业绩增长预期降温,叠加大盘整体调整,股价出现大幅回调,最大跌幅超50%,核心原因是行业供需关系改善、产品价格下跌及业绩增速放缓。
2023年全年,天赐材料业绩大幅下滑,净利润同比下降68.5%,市场对公司盈利能力担忧加剧,股价持续走低,最大跌幅超40%,主要受业绩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参与者众多,包括新宙邦、江苏国泰等国内企业及部分国际化工巨头,2024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达75.4%,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竞争激烈。
随着新进入者不断涌现及现有企业产能扩张,产品价格面临持续下行压力,2023年起公司锂离子电池材料平均售价大幅下降,若未来竞争进一步加剧,可能导致公司市场份额流失、毛利率进一步压缩,对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在推动天赐材料业务向全球市场延伸的过程中,徐金富对全球市场波动的感知也在不断加深,“不做多行业,而是一件事情做深做稳”是他的行事风格,在经历前几年的行业波动后,稳健的徐金富选择融资扩张,这是否一种积极的信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