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排排网|别让“陷阱”盯上你的钱!防非反诈要上心

小小MT4 来源:新浪基金 °C 栏目:金融资讯

  如今打开手机,总能刷到“躺着赚钱”、“短期翻倍”的理财广告;走在小区里,也可能遇到有人推销“养老稳赚项目”、“内部投资渠道”。这些听着诱人的机会,很多时候藏着“坑”——有人信了“虚拟货币高回报”,投进去的钱血本无归;有人被“消费返利”套牢,不仅没拿到分红,连本金都要不回来;还有老人把养老钱投进“假项目”,最终导致无数家庭辛苦积攒的资金血本无归。

  投资者需牢记:别让“陷阱”盯上你的钱!防非反诈要上心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机构始终将投资者保护置于核心位置,一直在通过完善制度、加大查处力度等方式,为大家的“钱袋子”保驾护航。但维护合法权益的关键,不仅在于监管机构的努力,更在于每位投资者主动提升风险意识——毕竟投资者才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体,需要筑牢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说到底,投资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核心,就在于自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投资行为,下面为大家展开介绍。

  一、防非反诈没那么难,这些“套路”要认清

  很多人被骗,通常是因为没见过骗子的“新花样”。其实不管诈骗手段怎么变,核心套路就那几个,记住这些“小提醒”,就能少踩很多坑。

  1、对“天上掉馅饼”的事,多问一句“为啥”

  只要有人说“保本保息”、“稳赚不赔”,或者说年化收益超过10%还没风险,别忙着心动,先想想:这么好的事,为啥偏偏找你?

  2、熟人推荐、“导师带单”,也别轻易信

  不少人上当是因为“抹不开面子”——朋友说“我投了赚了钱,带你一起赚”,或者微信群里“导师”天天晒盈利截图,说“跟着操作准没错”。但你不知道,朋友可能也是被蒙在鼓里的受害者,“导师”晒的截图说不定是P的。

  之前就有小区阿姨,因为邻居推荐“环保投资项目”,投了很多钱,最后邻居和钱都不见了。所以不管是谁推荐,只要涉及掏钱,一定要自己查清楚:对方有没有正规资质?项目在监管部门能不能查到?别因为“人情”丢了本金。

  3、这些“小习惯”,能帮你避坑

  老年人、青少年等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尤其关注以下几点:

  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下载非官方APP:很多骗子会仿冒银行、基金公司的APP,图标看着一样,其实是“钓鱼软件”,一不小心就可能上当受骗。下载APP时,建议关注APP的安装次数和开发者,识别出官方APP。

  查验机构及从业人员资质:比如骗子冒用基金管理人名义,通过微信群、QQ群、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内幕消息”、“高收益基金”等信息,吸引投资者加入所谓的“投资交流群”或“内部群”。此外,还可能通过伪造从业人员工作证、名片,或盗用从业人员照片、姓名、执业编号等信息,冒充其身份进行非法荐股、销售虚假基金产品等。为预防上述情况出现,建议通过中国证监会官网、基金业协会官网等相应监管部门官方网站进行资质查询,并通过金融机构官方联系渠道对人员和相关信息进行核验。

  转账前多核实:如果有人让你把钱转到“私人账户”,或者说“公司账户维护,先转我这”,一定要打电话给官方客服确认,别听对方“急着打款才有优惠”的忽悠。

  重要凭证别乱丢:签的合同、聊天记录、转账截图,都要保存好。万一真遇到问题,这些都是维权的证据。

  二、诚信关乎我们每个人

  说起“诚信”,有人觉得是企业、商家的事,其实跟咱们普通人也息息相关。你不骗别人,别人也不骗你,金融市场才会更安全,咱们理财才更放心。

  1、商家守诚信,别搞“花架子”

  比如有些理财公司,宣传的时候说“收益能到15%”,合同里却藏着“风险自担”的小字;还有些平台,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其实在放高利贷。

  这些不诚信的做法,不仅坑了消费者,最后自己也会被监管部门查处。真正靠谱的企业,会明明白白告诉你“这个产品有什么风险”,不会用虚假宣传忽悠人。

  2、咱们普通人守诚信,也是在保护自己

  比如有人知道某个“投资项目”是骗局,还拉亲戚朋友入伙,想着“自己先撤,让别人接盘”——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还可能触犯法律。

  还有人借钱炒股、炒币,想着“赚了就还,亏了就赖”,最后不仅欠了一屁股债,还可能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以后贷款、办信用卡都会受影响。其实诚信很简单:不贪小便宜,不赚黑心钱,踏踏实实务实理财,才是长久之道。

  3、失信的人,迟早会“栽跟头”

  现在国家对失信行为管得越来越严:失信记录会进“信用黑名单”,以后坐飞机、高铁受限,孩子上学、找工作也可能受影响。所以别想着“钻空子”,诚信才是最靠谱的“通行证”。

  三、防非反诈靠大家,诚信氛围一起建

  防住诈骗、守住诚信,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咱们每个人都出份力。

  1.自己学好反诈案例,也帮身边人“避坑”

  平时可以多看看新闻里的反诈案例,关注银行、社区发的防骗手册,知道骗子常用的套路。看到家里老人在看“高息理财”广告,多跟他们说说“这些可能是骗局”;看到朋友在群里发“赚钱捷径”,提醒他“先查清楚再投”。之前就有小伙子,发现妈妈“养老理财”的方式与社区防骗案例中类似,及时报警,帮妈妈追回了养老钱。

  2.遇到可疑情况,别犹豫赶紧报警

  如果发现有人搞非法集资、诈骗,或者自己不小心踩了坑,要记得第一时间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特别是经侦部门,也可以向行业监管部门举报。很多时候,早一步行动,就能多一分追回钱的希望。别想着“自己悄悄解决”,也别怕“麻烦”。

  3.踏实理财,别做“一夜暴富”的梦

  其实最好的防骗方法,就是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

  理财就像种庄稼,需要慢慢打理:存点定期、买些相对稳定的货基,虽然收益可能不高,但风险通常较小;如果想投股票、基金,也要先学习相关知识,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再决定投多少钱。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群众的“钱袋子”,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防非反诈不是“官方口号”,而是护好“钱袋子”的实际需要;诚信也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让金融市场更安全的根本,想了解更多投资理财知识资讯,请关注私募排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