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了,自然是升职加薪。用网友惯用的口吻,资本是不讲情面的,给你开更多的钱,是为了让你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我是说如果,明星基金经理跳槽后,基金业绩反而没有在原公司的好,岂不是很尴尬???
足坛历史上,“水货”的故事不少。庆幸的是,基金公司选人眼光还是比某些球探好的多,选的明星基金经理,翻车的极少。
所以,这也是一种选基方式。大家可以盯着那些明星基金经理,他们换了新东家后的第一只产品业绩往往不错。
那些基金经理年限5年以上,年化超10%的基金经理们,仅有92人跳过槽,一一统计他们跳槽后的业绩表现。
在一年内,新产品平均涨幅超17%,涨幅为正概率超60%。这个收益,也超过绝大多数基金经理的长期年化收益,可见,在刚跳槽的一年内,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确实是想做出业绩的。
所以,盯着明星基金经理跳槽后的新产品买,或也是一种可行途径。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9.19)
不要将时代的红利当作自己的能力。将他们的业绩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作对比,一年之内,也普遍跑出了超额收益,也就是说他们的业绩在一年之内基本位于业内前50%。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9.19)
当然,故事很美好,也会有事故。这些跳槽的明星基金经理们,有的不乏鲜花与灯光,比如丘栋荣、姜诚,事业越做越好;有的开局不顺,比如赵诣。而时至今日,大约有30%的基金经理没有管理他们在新东家的第一只产品。
这些人中,经历有点传奇的是徐雄晖。2008年开始就在大成基金任职,一路做到高管,算是元老级人物,结果在2015年10月加入红土创新基金。2018年至2021年还干过险资,现在又回到大成基金,有点兜兜转转,还是找回心中白月光的感觉。大家对徐雄晖陌生,就多讲点。徐雄晖投资以防守为主,擅长大类资产配置,股票、债券一手抓,基本面、量化两手硬,市场大环境不好持有他的产品效果不错,牛市表现就很一般。
这些跳槽的明星基金经理们,因为公募新规,被动躲过了这一轮行情,静默期快结束了,他们将重新回到台前,希望到时,能对咱们基民更好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