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BUG》栏目 周文猛
因为获取用户定位信息并进行门店营销,星巴克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
近日,有博主发文质疑星巴克App滥用精准定位,向自己进行“追杀式”推销。据悉,在短短3分钟内,该博主先后收到了两条星巴克门店产品信息的推送,邀请其“到店品鉴”。随即,此举引发大量网友反感。
《BUG》栏目注意到,在数十页长的隐私政策文档中,星巴克仅在最靠后的附件文件中提及可能存在第三方SDK“根据定位推送信息”的提示,但最为核心的用户信息获取及用途介绍环节,却只字未提收集到的用户信息会被用于广告“推送”。
在与《BUG》栏目沟通中,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知名法律博主雷家茂直言:“根据个人信息法规定,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提示,如果设置得很隐蔽、很隐晦,也不通俗易懂,亦有违法律规定。”
显然,星巴克对于用户定位信息的获取和用途说明,在透明性、通俗性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但对于前述问题,《BUG》栏目多次沟通星巴克方面,截至发稿公司暂无回应。
3分钟内App弹两条广告
据前述博主提供的图片内容,在短短3分钟内,其先后收到了两条星巴克门店产品信息的推送,邀请其“到店品鉴”。
但该博主翻遍星巴克App隐私政策发现,提到使用我的精准定位信息(即精准地理位置)的业务场景,只有三个——寻找附近门店、订餐、购物或预订服务和参与特定活动,其中没有一条写明可以根据用户定位信息发布促销推送的条款。
《BUG》栏目分别查询星巴克App及小程序用户《隐私权政策》发现,在星巴克核心隐私政策中,星巴克对于“精准定位”的获取和用途规定确实如前述博主反馈——场景限定于附近门店寻找、订餐、购物或预订服务和参与特定活动,且触发条件均为“用户使用时”。
但在隐私政策文档中,星巴克提及第三方SDK在配合给用户提供更多服务时,会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BUG》栏目通过星巴克给出的第三方SDK附件内容发现,在隐私条款的附件信息中,却提及了星巴克第三方SDK供应商——极光推送,会根据用户位置推送门店等信息。
但对于多数用户而言,数十页的隐私条款中,仅在最靠后的附件文件中提及可能存在“根据定位推送信息”的提示,最为核心的用户信息获取及用途环节却只字未提,显然有意弱化提示意图。
在与《BUG》栏目沟通中,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知名法律博主雷家茂直言:“根据个人信息法规定,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提示,如果设置得很隐蔽、很隐晦,也不通俗易懂,亦有违法律规定。”
雷家茂援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规定进一步指出,根据App收集个人信息认定方法,“隐私政策等规则难以访问,隐私政策等规则难以阅读等,都会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
隐私问题频发,多次被约谈
上述博主发布质疑内容后,“星巴克追杀式营销”的操作,也很快引发大量网友的反感。有用户对星巴克此举担忧道:“有点吓人,被有心之人利用了怎么办?”也有用户直言“真掉价”“尊重隐私才能赢得真心”。
“打工人要的是咖啡自由,不是推送自由。”在多数用户看来,星巴克的信息推送,反而让“这咖啡喝起来不香了”。
事实上,这不是星巴克首次因用户隐私问题招致用户反感。此前,星巴克曾多次因个人信息收集问题被监管部门通报约谈。
其中包括:2023年6月,星巴克因频繁诱导索取用户手机号、诱导消费者提供精准位置信息、频繁弹窗诱导注册会员等问题,被上海市网信办、市市场监管局多部门约谈;2025年4月,星巴克发布公告,宣布对上海市网信办、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的指导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今年6月,星巴克等64款移动应用再度因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
尽管频繁被通报和约谈,但星巴克的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始终未能达到预期。
面临“围剿”,何去何从?
近期,星巴克中国对外透露,公司计划未来把中国门店从8011家拓展至20000家。但结合当前国内咖啡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星巴克中国想要实现门店的快速扩张,挑战不小。
毕竟,当瑞幸、库迪等先后将单杯咖啡价格降低到10元以内,咖啡作为大众饮品的调性已逐渐被用户所接纳。而此前长期与写字楼绑定、瞄准高端市场的星巴克,为维持高昂的门店租金费用,注定其价格无法大幅下探,这也让其在价格相对较低的中低端市场,难以实现快速转型。
当然,星巴克也可以直接推出新的中低端品牌,做低价和下沉市场业务布局。但是,新的中低端品牌与目前定位高端的星巴克门店如何进行品牌区隔?如何在其口味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咖啡市场赢得消费者重视?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正成为星巴克中国快速提升门店数量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频频因收集用户信息被约谈或引发争议的背后,是星巴克为提升门店销量乃至拉近与用户距离的举动,但这些行为若过了,便将走向极端,进而反噬星巴克的品牌声誉和用户友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