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在南京召开。本次发布会主题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907.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传承实现创新创造,“水韵江苏”影响力日益提升。
文化产业蓄能经济活力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2022年,我省电影票房全国占比首次突破10%,文旅消费总额占全国10.3%。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2022年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达3412.5亿元。今年6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有线、省广电集团3家企业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2家企业入选提名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一条运河,让扬州“越夜越精彩”。围绕“千年运河·水韵扬州”文旅消费品牌,扬州策划“跟着唐诗游扬州”等线路品牌,推出“扬州的夏日”等节庆品牌,精心打造夜游、夜演、夜市,点亮“二分明月艺扬州”夜文旅品牌。今年1月至8月,全市58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183.26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7.69%;全市累计接待过夜游客760.1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8%。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表示,将通过持续放大“博物馆之城”效应,利用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张“现象级”文化名片。
为让文旅消费成为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新引擎,近年来,我省积极营造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创新文旅融合消费新模式,充分释放文旅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强化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集聚区12个、省级集聚区45个,全省各地涌现出“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等一批夜经济品牌。创新举办史上最长文旅消费推广季,累计曝光量超4.2亿人次,今年又推出“1+16+N”项活动。实施“云上博物”“炫非遗”“全息5G大运河”等一批智慧化文旅融合项目。“在政策‘组合拳’和各类活动综合效应下,我省文旅市场强劲复苏,今年1月至8月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6.5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00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1.3%和3.2%,高于全国30和20个百分点左右;文旅消费总额3451亿元,占全国近10%,占比全国第一。”省文旅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介绍说。
文化惠民谱写幸福江苏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一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提前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均居全国前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不断夯实,让江苏得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施文艺服务基层“五大行动”、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常态化开展网络文化惠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如扬州已建成开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3个。建成城市书房64家,制定施行全国首部以城市书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介绍,2022年,全省“送戏下乡”近2.5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余万场,连续举办19届江苏读书节、13届江苏农民读书节,今年第十三届江苏书展总销售额超2.5亿元,苏州主展馆单日入场突破6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城市文化客厅、乡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惠民“文化驿站”、小剧场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持续实施优秀文艺成果共享工程,创新实施“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优秀舞台艺术展演等文化活动,不断加大优质文化供给;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模式,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拓展云展览、云演艺、云体验等应用场景,打造数字文化场馆矩阵,实施文化精品“上网”工程,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共建共享。
创新创造打响“水韵江苏”品牌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名人辈出,名人故居星罗棋布。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旧宅有80多处,全市(含江阴、宜兴)迄今为止发现、确认和保护的名人故居旧宅有百余处。为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让这些古建老宅“活起来”“火出圈”,无锡正全面开展“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活化利用新模式。“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都是事业单位属性,客观上存在着专业力量不够、资金投入困难、无法长期运维等问题。无锡向社会公开招募有创意设计力量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团队参与进来,和文保专家一起研究方案打通堵点。”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表示。
江苏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精髓和特质,如何创新创造用好各类品牌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江苏文化标识,是我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点方向。近年来,江苏积极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培育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品牌,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举办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旅博览会等重要会展,高水平建成开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筹建南京长江文化博物馆,精心举办长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持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成为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水韵江苏”影响力持续提升。
记者了解到,江苏正着力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强链补链延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省市县三级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文化企业,打造世界一流文化企业集群;深化文化领域科技创新,壮大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产业;实施“文化+”战略,做强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