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11月28日,2025分析师大会暨第七届新浪财经“金麒麟”最佳分析师颁奖盛典隆重召开。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李超团队获得宏观经济第一名。
“2026 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也是一次欠大家的牛市。”李超用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定下年度基调。他指出,市场长期纠结于“经济有没有底”,却忽视了中国决策框架已由“单目标”变为“四层次”——中美博弈、社会稳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只有读懂这一肌理,才能看清 2026 年的宏观与资产价格脉络。
四层次决策框架:经济增长只是“第四顺位” “很多投资者还在用 GDP 单变量模型做预测,这早已失效。”李超率先提出“四层次”框架:中美博弈——决定风险偏好;社会稳定——决定政策底线;结构转型——决定产业方向;经济增长——决定底线速度。
“只要前三个层次不出系统性冲击,增长就不会被放任失速,”李超解释,2026 年政策底线仍是“在转型中维持必要增速”,而当下最具弹性的抓手就是出口。“我们享有全球难得的性价比红利,贸易摩擦虽多,但出口依旧稳得住。”
李超表示,美、欧、日长期利率走低阶段,经济皆处“衰退+通缩”,但股市却走牛,核心逻辑是流动性推升估值。“中国过去三年 10 年期国债从 3.3% 跌到 2.0% 以下,股票却未呼应,”他认为症结在“风险偏好被中美博弈和转型阵痛压制”。不过,2025 年起市场对“转型必胜”的信心曲线陡峭上行,“2026 年将延续这一趋势,A 股终于迎来迟到三年的流动性牛市。”
资产布局:科技 vs 红利,风险偏好切换的“跷跷板” 利率下行受益品种只有两类——科技、红利,但二者对风险偏好的“口味”相反:科技股“看远方现金流”,利率越低,估值越能放飞;红利股“看当下票息”,当债券息率低于分红率,资金自然填仓。“中美博弈是风险偏好的开关,”李超给出直白口诀:“中美对抗——卖红利买科技;中美缓和——卖科技买红利。”
他提醒投资者,2026 年外部事件冲击不会缺席,仓位应在“科技/红利”之间做动态再平衡,而非单边押注。
附发言实录(未经嘉宾确认,仅供参考)
李超:非常感谢新浪财经的颁奖,也感谢各位投票人。
对于2026年的展望实际上是“十五五”的开局之年,我想用第一个核心关键词叫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所以明年的重点仍然是结构转型。展望明年大家会有很多分歧,我带着团队一直强调我们要分析懂中国经济运行的根本肌理和政策运行的肌理,所以我在市场上率先提出了四层次的分析框架,也就是当前我们的决策框架不是一个单一的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决策,实际上是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美博弈,第二层次是社会稳定,第三层次是结构转型,第四层次是经济增长,这些都构成我们决策的重要变量,所以我们去分析未来的经济和政策演进一定要从这个四层次的视角出发。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情况下,我们还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经济增速现在重要的重点仍然是出口,我们维持着很强的出口性价比红利,这里尽管出现了一定的贸易摩擦,但是在有效应对下,大家看还是保持了我们出口的稳定增长。对2026年的基本面,大家也不用过度担忧。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当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改革必然要承受的代价,从市场的角度对结构转型越来越有信心了。
明年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我年度策略的观点叫直观云帆济沧海,大家听一下后三个字都是三点水开头的,所以我觉得2026年的市场还是通过流动性去驱动。刚才听了李扬老师的观点,我越发觉得大家要对牛市有信心,因为这里面是欠大家的一次牛市。
很多人在探讨这次牛市形成的肌理,我可以肯定跟大家讲它源自于利率下行,刚才李扬老师得多幅图里从美国到欧洲到其他的经济体,长期的利率下行过程中都是股债双牛,它的经济状态是什么?经济状态是衰退的,是通缩状态。为什么股票还是牛市?因为是流动性驱升了估值的态势。中国这么大幅的利率下行,股票没有反映出牛市,主要是风险偏好一直在受扰动,我们的市场对中美博弈和结构转型缺乏信心。但是大家看从25年开始信心不断提升,在26年我们会继续把这样的一个趋势保持住。我们要对市场秉承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在这个乐观的态度下,市场看好的方向核心就是利率下行的品种,一个是科技股,一个是红利股。科技股为什么喜欢利率下行,因为可以把估值讲得更长,不能只看当下,要看远方的现金流。红利股因为当前债券的票息已经过低了,分红就可以覆盖票息,从大类资产的角度,A股市场还有非常大的上涨机遇,这里的主要投资方向集中在利率下行的品种。科技和红利对风险偏好的喜好不一样,科技喜欢风险偏好高,红利喜欢风险偏好低,中美博弈是影响风险偏好的核心品种,从配置方向来看,也非常清晰,中美对抗就是买红利,中美合作就是买科技。
以上就是我对2026年宏观经济和市场的一个展望,希望能够对大家2026年的投资有帮助,不对之处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