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下旬,AIoT企业特斯联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第三次叩击资本市场大门。其招股书呈现出一组矛盾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大涨77%至6.32亿元,但净亏损同步扩大40%至5.74亿元。这家曾被资本热捧的独角兽,在AIoT赛道爆发前夜,不得不向投资者证明其高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
业绩双面镜:营收高增与亏损扩大之谜
特斯联的财务数据展现出明显的双面性。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7.38亿元攀升至18.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2025年上半年增速进一步跃升至77%,显著高于商汤科技(35.6%)、第四范式(40.7%)等同业公司。
增长引擎主要来自AI产业数智化业务,该业务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激增191%,达5.7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90%。
然而,营收高增未能扭转亏损局面。2022年至2024年,特斯联累计亏损超58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扩大40%。
亏损根源在于高昂的研发与市场开拓成本。近三年其研发投入累计超10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62亿元,研发费用率虽降至25.6%,仍处于行业高位。
与此同时,销售网络扩张导致营销开支攀升,截至2025年6月末,其客户数量增至212个,覆盖全球172个城市,但人均获客成本居高不下。
资本博弈:股东阵营豪华但现金流承压
特斯联背后站着星光熠熠的投资方阵容。招股书显示,光大系通过多家实体合计持股25.89%,为第一大股东;商汤科技、京东科技分别持股4.73%和3.02%,形成“产业资本+财务投资”的混合支撑体系。
2024年8月,港股上市公司美高域以5000万元入股特斯联,对应估值达210亿元,而2025年初的D++轮融资进一步将估值推高至216亿元。
但资本加持难掩现金流压力。尽管2025年上半年末现金储备较年初增长316%至6.57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
公司解释称,资金主要投入于研发基础设施和市场拓展,例如在阿联酋、新加坡等地的本土化部署。此次IPO募资用途中,技术研发与海外市场扩张仍被列为核心方向,反映出其坚持投入换增长的策略。
行业坐标:AIoT赛道爆发与竞争红海
特斯联的冲刺上市,恰逢AIoT行业分水岭。灼识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公域AIoT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3940亿元增至2029年的71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6%。但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华为、阿里云等巨头通过价格战挤压中小厂商利润空间,移远通信、广和通等上市公司亦在细分领域构筑壁垒。
特斯联的差异化定位在于“操作系统型产品提供商”角色。其自研TacOS系统支持千万级设备接入,已应用于智慧园区、智能能源等场景。但风险在于,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超30%,且房地产行业波动可能导致项目回款周期延长。
港股考验:盈利困境与估值逻辑重构
对于港股市场而言,特斯联是检验AIoT赛道估值模型的试金石。近年来,商汤科技、优必选等AI企业上市后股价持续低迷,反映市场对技术公司盈利能力的审慎态度。特斯联需向投资者证明,其空间智能战略能实现规模效应,例如通过TacOS系统降低边际交付成本,或借助智能体产品开辟订阅制收入模式。
分析师指出,特斯联的核心挑战在于平衡短期亏损与长期价值。若其能将毛利率从2025年上半年的22.7%提升至行业平均的30%以上,并控制三费费率(当前为58.1%),可能于2026-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
结语: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态之战
特斯联的IPO,是AIoT行业从技术探索走向商业成熟的缩影。其空间智能战略能否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不仅取决于营收增速,更关乎盈利路径的清晰度。在资本寒冬与技术热潮的交织下,这家独角兽的上市征程,将成为观察AIoT产业走向的风向标。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