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战略下,太原这个“弱省会”如何突围!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晋才晋商

  在全国各省会城市争相冲击万亿GDP俱乐部的今天,太原的处境显得格外尴尬。数据显示,太原GDP为5419亿元,经济首位度21.3%,在全国27个省会中排名第22位,在中部六省省会中垫底 。

  当西安、成都、武汉等省会通过强省会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时,太原却陷入了“省会首位度低”的困境。2024年,太原GDP增速仅为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下近20年最低纪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增速垫底。

  01 资源型城市的困境,太原为何沦为“弱省会”?

  太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从“一五”时期就被列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当时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1项落户太原,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列第三。

  这些工程奠定了太原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然而,这种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双刃剑。计划经济时期,山西每开采一吨煤就亏损15元的政策安排,让太原在工业化浪潮中沦为廉价能源输出地。鼎盛时期,太原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7.8%,煤炭直接贡献全市税收的35%。

  “资源诅咒”在太原得到应验。当杭州孕育出阿里巴巴时,太原仍在为煤矿安全投入研发;当合肥押注新型显示产业时,太原的煤化工转型刚刚起步。这种时空错位导致太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至今不足30%,仅为合肥的二分之一。

  除了产业结构单一外,山西省特殊的省情也加剧了太原的困境。在“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下,省域经济呈现碎片化特征。长治的煤化工、晋城的煤层气、吕梁的铝工业各自为战,11个地级市形成11个独立经济单元。

  这种“诸侯经济”导致全省要素难以向省会集聚。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太原的辐射能力明显不足。2024年,太原的经济首位度只有21.2%,远低于武汉、长沙等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里排名靠后。省会城市首位度低直接影响太原市资源配置能力,致使太原在争取国家支持、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

  02 太晋一体化:二十年蹒跚路

  太原的突围方向之一,是推进与晋中的一体化发展。太榆同城化倡议已提出20多年,但进展缓慢。

  从历史脉络看,太晋同城化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2年,首条城际公交线路901路开通,同城化进入实质性阶段。2011年,山西高校新区开建;2012年,太晋同城化被列为全省“十二五”发展重点,并获得国务院批准。

  近年来,一体化进程似乎按下“加速键”。龙城大街、魏榆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竣工,使太原与晋中形成15分钟交通圈。目前,太原与晋中已有13条道路具备一体化通行条件。

  交通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两地经济融合。位于晋中的天美杉杉奥特莱斯购物广场,太原及外地消费者占到60%。元旦期间,该商场客流同比增长5.1%,销售额同比增长9.7%。交通便利成为吸引省城太原客流的重要因素。

  然而,太榆合并的可能性已被官方否定。2023年,官方在回复“太榆同城,榆次并入太原”的话题时明确表示,“太榆合并”并不具备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

  这意味着行政合并已无可能,一体化成为唯一出路。

  03 难点与堵点:为何太晋一体化步履维艰?

  太晋一体化推进多年,但深层次障碍依然存在。

  行政壁垒是首要障碍。太原与晋中在税收分成、土地指标上长期争执不休。阳曲、清徐等郊县改区进程缓慢,城市框架难以舒展。当成都通过吞并简阳建设天府机场时,太原连最基本的市域铁路规划都难以落地。

  产业协同不足也是重要问题。尽管晋中已依托太钢、吉利等企业,形成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但与太原的产业互补程度仍不够深。两地的产业规划仍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

  公共服务不均同样制约着一体化进程。虽然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两地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差距,影响了人才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一位经济领域专家指出,曾有多次大型企业赴太原考察,各环节企业都表示满意,然而每次到了最终签约阶段都未能成功签约。这反映出营商环境仍有改进空间。

  04 强省会的必要性:太原不能一直“弱”下去

  在前不久长春都市圈成为第18个国家级都市圈的背景下,太原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其做强做大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中央已选定合肥、南昌、太原三大都市圈作为中部崛起的重点支持对象。太原市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其发展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和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对山西而言,打造强省会是必然选择。山西本身就是常住人口只有3000多万的人口小省,太原全市常住人口不到600万,占比不到山西省的16%。在这种情况下,太原很难担当起山西全省发展的“火车头”,相反,它只能跟着山西经济的大势走。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涛指出,路径依赖会导致制度与产业发展脱节,形成锁定效应。太原的传统工业集群已形成稳定利益分配机制和政商关系网络,新兴产业的要素集聚面临阻力。

  同时,山西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职责使命,必须优先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煤炭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就业岗位产生了“稳定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推动改革的动力。

  05 破解之道:太原如何实现突围?

  面对困境,太原的突围需要多管齐下。

  产业结构优化是重中之重。太原需要构建“双螺旋”发展结构:一方面推动煤炭智能开采、煤基新材料等产业攀登价值链高端;另一方面培育半导体、氢能等未来产业。这种新旧动能转换已在太钢手撕钢、锦波生物人源胶原蛋白等创新成果中初见端倪。

  加速太原晋中一体化是现实路径。按照“六个一体化”思路,即规划衔接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治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推进两地深度融合。目前,太原晋中“15分钟交通圈”已真正形成。

  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一环。2022年,太原市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80%的指标获评优秀,“获得信贷”和“劳动力市场监管”两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但与其他中部省会相比,太原在营商环境上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成本。

  融入国家战略是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太原正在构建连接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3小时高铁交通圈,以及连接雄安新区的2小时城际交通圈。这将极大地促进区域内的资源流动和协同发展。

  太原锅炉集团的转型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这家创建于1958年的老企业,曾因历史包袱沉重,没有产品可卖而濒临倒闭。通过与清华大学岳光溪院士团队长达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如今已实现热电系统产品智能化,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

  走进太锅集团生产车间,自动焊机在系统控制下有序工作,偌大的车间并没有太多工人,所有的生产进度在系统大屏上一目了然。

  放眼全国,成都、西安、郑州等城市通过强省会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合肥更是凭借“押注式招商”和创新驱动,从长三角“旁听生”跃升为“优等生”。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太原需要打破“煤老大”的思维束缚,在改革创新中勇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