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IPO:二十年上市长跑终落地,机遇与隐忧并存

小小MT4 来源:IPO上市号 °C 栏目:金融资讯

奇瑞汽车IPO:二十年上市长跑终落地,机遇与隐忧并存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09973.HK)正式登陆港交所,以30.75港元的招股价上限开盘,市值逼近2000亿港元,成为年内港股最大造车IPO 。这场历经二十年的上市征程,不仅标志着国内最后一家未上市的头部整车企业正式叩开资本市场大门,更折射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浪潮中的生存图景。本文从IPO核心特征、基本面支撑、估值逻辑与潜在风险四大维度,解析这一行业标志性事件。

一、IPO核心特征:中资主导的大体量发行

奇瑞此次IPO呈现出鲜明的"规模大、筹码集中、中资主导"特征。本次全球发售2.97亿股H股,发行价区间27.75-30.75港元,募资规模82.5亿-105.2亿港元,若全额行使绿鞋机制,将成为2022年至今非"A to H"模式下港股最大IPO。发行结构采用"机制B",公开发售与国际配售比例固定为10%:90%且无回拨机制,导致散户中签率仅约25%,股价主导权集中于机构手中 。

市场认购热情远超预期,公开发售部分录得237倍超额认购,创下2025年港股新股认购纪录。基石投资者阵容尤为亮眼,13家机构合计认购45.7亿港元,占基础发行规模的50%,其中混改基金以14.8亿港元成为最大基石,高瓴、景林等知名私募均参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基石阵容与保荐团队(中金、华泰、广发)均为中资背景,外资机构因奇瑞俄罗斯业务占比问题缺席,凸显地缘政治风险对其资本市场认可度的影响 。

二、基本面支撑:增长与隐忧的双重变奏

1. 核心优势:规模扩张与全球化壁垒

奇瑞的基本面亮点集中于市场地位与全球化能力。以2024年260万辆全球销量计,其位列国内第二大自主品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企业,海外销量连续22年居中国品牌首位,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39.7% 。这种全球化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构建了技术壁垒——其投资15.6亿元建成的全铝车身工厂采用航天级工艺,车身减重40%,技术水平比肩豪华品牌,支撑风云系列等产品实现"高端技术普惠化"。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成为增长基石。2022-2024年研发投入从41亿元增至105亿元,三年累计超200亿元,占营收比重稳定在3.5%-4.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鲲鹏动力、火星架构等核心技术体系已落地多款车型,推动2024年新能源销量同比飙升277%,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收入占比升至27.3% 。

2. 财务隐忧:盈利质量与负债压力

业绩高增长背后暗藏结构性问题。2022-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速70.7%,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71.5%,但核心驱动力并非主营业务——一季度46.5亿元净利润中包含24.4亿元汇兑收益,剔除后实际净利润仅22.1亿元,净利率从6.8%骤降至3.2%。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更值得警惕,从2023年的16.0%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2.4%,显著低于长城(17.8%)、吉利(15.8%)的同期水平 。

财务杠杆过高成为突出风险点。截至招股书披露,奇瑞资产负债率高达87.9%,远超行业安全区间。更引发市场争议的是,在高负债背景下,公司上市前突击分红39.93亿元,占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的84.5%,被质疑"透支盈利" 。

三、估值逻辑:行业折价下的价值博弈

奇瑞估值呈现"低PE但高风险折价"特征。按2024年净利润计算,发行市盈率约8.5-9.4倍,显著低于比亚迪(约23倍)、吉利(约11倍)等同行,即使按2025年一季度趋势推算,年度化PE可降至6倍以下,估值性价比看似突出 。但这一折价本质是对其风险的定价:高负债率、毛利率下滑、外资缺位等问题,导致市场未给予其与增长匹配的估值溢价。

从市场环境看,奇瑞IPO恰逢港股打新情绪回暖窗口——2025年前5个月新股破发率仅29%,且中资机构对制造业龙头认可度提升。但外资缺席可能制约长期估值提升,尤其在2025年港股外资回流背景下,缺乏国际资本参与的奇瑞股价或难有持续上涨动力 。

四、未来展望:募资用途与行业挑战

本次募资的投向直接关系增长可持续性,计划重点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含电池、电驱系统)、智能化升级(雄狮智舱迭代)、海外生产基地扩建及债务偿还。其中,新能源与智能化投入贴合行业主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0年全球第一,政策端延续购置税减免至2027年,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市场空间与政策保障。

但行业竞争压力仍不容忽视。国内新能源市场不仅面临高端芯片等技术短板,非理性价格战更挤压盈利空间。奇瑞虽在海外市场占据先发优势,但俄罗斯业务占比过高(2024年18.6%)带来地缘政治风险,且海外市场竞争加剧已直接导致毛利率下滑 。如何平衡燃油车基本盘与新能源转型速度、降低负债同时维持研发投入,将是其上市后需解决的核心命题。

结语

奇瑞IPO既是二十年资本征程的收官,也是新能源转型的新起点。其全球化积淀与技术储备构成基本面核心支撑,低估值叠加中资机构背书为短期股价提供安全垫,但高负债、盈利质量不足等问题仍需时间化解。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奇瑞的价值最终取决于能否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盈利优势,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从"量增"到"质升"的跨越——这不仅是奇瑞的考验,更是所有传统自主品牌转型的共同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