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息成效跟踪:个人消费贷需求大幅提升,有股份行不少分行申请量翻倍

小小MT4 来源:界面新闻 °C 栏目:金融资讯

  界面新闻记者 | 安震

  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落地后,银行纷纷公布实施细则,一系列的营销也随之配套。界面新闻了解到,目前银行普遍在银行网点、手机App首页醒目位置布置了政策解答或申请流程。另外,界面新闻从个贷条线相关人士处获悉,9月以来,消费贷申请量增长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中央层面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的政策 “红包”,贷款贴息有利于提振消费、激发市场活力。对金融机构而言,避免陷入“内卷”,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咨询量和申请量均大幅提升

  “今年基于风控考量,我们提高了授信门槛,但这两周,不仅是存量消费贷的贴息申请增长比较快,新的消费贷进件也比8月增长了不少。”一位国有行个贷条线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目前消费贷主要是与场景结合,比如9月以后是消费电子的旺季,新的手机、平板、电脑产品会刺激消费需求,另外,教育培训、装修家具、养老生育、文化旅游等场景也比较常见,特别是消费贷贴息与家电国补,汽车置换补贴等场景结合,显得力度更大,实际效果会更好一些。”前述银行人士表示。

  恒丰银行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自政策实施以来,恒丰银行各地分行消费贷业务呈现出积极增长势头,消费贷款发放较同期增长10%,覆盖汽车消费、装修、电子产品等多个重点领域。

  “整体来看,政策有效激发了消费贷款的市场热度,咨询量和申请量均大幅提升,大多数分行申请量实现翻倍增长。这充分表明贴息政策有效降低了消费者融资成本,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为我行消费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恒丰银行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说。

  界面新闻注意到,由于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银行也掀起了新一轮市场份额的争夺战,除了财政贴息的部分,各家银行也纷纷推出优惠。比如使用借记卡绑定快捷支付抽奖赢取消费立减金,或消费贷用款成功后获得微信立减金等活动。

  在一家国产新能源汽车4S店,销售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结合新款上市的汽车,年费率最低约为1.99%,根据贷款期限不同,按照单利折算年化利率在3.65%至3.8%,“可以叠加消费贷贴息政策,根据您的首付比例,贴息金额也有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消费贷贴息政策不包括信用卡相关分期业务。而部分银行车贷属于信用卡业务部门,可能会出现使用相关银行消费贷用来支付车款,但不能享受贴息的情况。

  界面新闻记者致电相关银行客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用于购买汽车保险或维修消费,该行消费贷可以纳入贴息范围。

  资金用途识别仍需完善

  “资金用途识别确实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一些正常的消费贷用款不能被识别,需要贷款人提供消费发票等收据,造成一些使用不便;另一方面,资金用途识别清楚也有利于银行风控。目前我们银行普遍的做法是在借记卡下面加挂一个子账户,方便监管资金用途,但如果资金转了好几道,其实是不好监控实际用途的。”

  多家银行在公告中表示,对于系统未能自动识别的,采取客户提交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消费发票等消费凭证、银行人工审核的方式进行识别,审核通过后进行贴息。

  如交通银行即明确:“对系统未能识别的消费交易,9月6日起客户可在我行手机银行App贴息专区上传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发票,发起消费人工认定申请。”

  同时,银行也强调,依据政策要求开展消费款贴息,严令禁止提供虚假消费证明材料,或通过非法中介办理贷款申请及财政贴息申请的行为。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财政贴息资金的,将按照规定进行扣减或追回,并视情况将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申请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界面新闻表示,对居民而言,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和实际需要申请消费贷款,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切不可因为额度高、利率低、有补贴就随意申请,应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经营主体要确保将贷款资金用于开展合规经营活动,居民申请消费贷款应用于合理消费,不得违规用于投资理财等用途。

  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应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等准确判断还款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的管控,确保相关贷款不被挪用,贴息资金不被套取;应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现象,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