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猪易通)
一、市场综述:北方价格持续探底,南方稳中有撑
今日生猪市场呈现显著区域分化特征。北方地区主流成交价格全面跌破7元/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猪价跌至6.8-7.0元/斤区间,半数区域已触及前期低点,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与之相对,南方市场表现相对稳健,广东温氏挂牌价稳定在7.9元/斤,成为价格高地,华中、华东地区猪价虽小幅走弱,但跌幅明显收窄。这种分化背后,既有月底出栏高峰的短期冲击,也暗含政策调控与市场周期的深层博弈。
二、区域价格解析:北方承压显著,南方韧性凸显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猪价分别跌至6.8-7.05元/斤、6.8-7.0元/斤、6.9-7.0元/斤,主流成交均价较昨日下跌0.05-0.1元/斤。养殖户出栏积极性提升,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减弱,叠加企业缩量出栏有限,市场供应压力集中释放。部分区域如辽宁已接近前低,市场进入“磨底”阶段。
华北与华中地区:河北、河南、山东猪价在6.9-7.1元/斤区间波动,低价区域如河北部分地区已跌破6.9元/斤。企业月底出栏计划增加,散户跟风抛售,导致价格持续下探。值得注意的是,山东作为消费大省,价格跌幅相对较小,显示终端需求仍有一定支撑。
南方市场:广东温氏挂牌价稳定在7.9元/斤,成为全国价格标杆;湖南、湖北等地猪价维持在6.8-7.0元/斤,降幅收窄。南方市场受高温天气影响较小,且部分企业通过调减出栏体重(如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主动优化供应结构,市场韧性凸显。
三、核心影响因素:政策调控与供需博弈交织
供应端:出栏高峰与政策约束的双重作用
月底养殖端集中出栏兑现预期,北方散户出栏量环比增加10%-15%,但企业缩量幅度有限,市场供应压力未能有效缓解。与此同时,政策层面密集出台调控措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目标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已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商品猪,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从源头抑制供应过剩风险。这些政策短期内难以扭转供应过剩局面,但为中长期产能优化奠定基础。
需求端:淡季疲软与潜在利好并存
高温天气抑制终端消费,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全国平均不足30%),白条肉走货滞缓。不过,随着8月临近,中秋、国庆双节备货预期升温,二次育肥补栏需求可能阶段性提振市场。卓创资讯预计,7月下旬猪价有望迎来季节性反弹,全国均价或回升至15.50元/公斤以上。
市场情绪:悲观中孕育反转信号
北方散户从“扛价”转向“认卖”,部分区域猪价跌至6.8元/斤,反映市场信心降至冰点。但政策底信号已明确释放:冻肉收储实质性启动、能繁母猪调减目标落地,叠加养殖端降重操作(出栏均重从130公斤降至120公斤),市场对2026年行情的预期逐步转向乐观。这种情绪分化导致当前市场呈现“短期弱势、中期博弈”的特征。
四、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不改长期向好逻辑
短期(1-2周):弱势调整为主
北方出栏高峰尚未完全消化,叠加企业月底冲量,价格或继续下探至6.7-6.8元/斤。但政策调控(如限制二次育肥、收储托底)与二次育肥逢低补栏(当前二育栏舍利用率52%)可能形成支撑,跌幅空间有限。南方市场受需求回暖预期提振,价格有望率先企稳。
中期(8-9月):季节性反弹可期
随着大猪存栏下降(6月中大猪存栏环比减少0.8%)、消费旺季临近,叠加政策引导产能优化,猪价存在阶段性反弹机会。卓创资讯预测,8月猪价或回升至15.5-16.0元/公斤,重点关注二次育肥入场节奏与终端需求兑现程度。
长期(2026年):产能去化奠定周期反转基础
能繁母猪存栏调减至3950万头的目标若顺利实现,将直接减少2026年商品猪供应量。叠加企业成本下降(如牧原股份完全成本降至12.1元/公斤),行业有望进入盈利修复通道。
五、行业建议:把握节奏,理性应对周期波动
养殖端:北方散户可逢高锁定部分出栏,避免深度亏损;南方企业可适度压栏,等待旺季行情。关注政策动态,特别是能繁母猪调减进度与收储执行情况。
屠宰端:控制库存水平,利用价格低位窗口期增加冻品储备,为旺季备货做准备。
投资者:短期关注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共振机会,中期布局产能优化带来的结构性红利,长期看好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成本优势企业的成长空间。
结语
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政策底”与“市场底”的磨底阶段,北方价格探底与南方韧性并存的格局,既是产能过剩的集中体现,也暗含周期反转的潜在信号。随着政策调控逐步落地、需求旺季临近,市场有望在三季度迎来阶段性反弹。建议从业者密切跟踪能繁母猪去化、二次育肥动态及终端消费变化,在波动中把握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