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酯瓶片行业发展历程 | 浓缩的产业升级史诗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华瑞信息)

聚酯瓶片,是制造饮料瓶、食用油瓶、日化包装等透明容器的核心包装原材料。在中国,它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浓缩的产业升级史诗,见证了从零起步、技术攻坚、规模扩张到全球领先的非凡蜕变。据华瑞信息CCF数据统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聚酯瓶片总产能已经达到2168万吨,占全球一半左右比重(2024年CCF全球聚酯瓶片产能基数4262万吨);其中出口市场份额在2024年更是达到了57%附近,是全球最重要的包装原材料生产基地。

1980年代-1990年代初是空白期和探索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饮料、食用油等行业开始发展,对聚酯瓶片的需求应运而生。然而,当时国内完全不具备生产能力,所有瓶片均需高价进口,严重制约了下游产业发展并消耗大量外汇。为打破瓶颈,国家支持相关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但受限于技术消化能力、原料配套(如PTA、MEG)不足以及初期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高昂等因素,产业发展缓慢,产能规模小,进口依赖度依然极高。

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以仪征化纤等国企为代表,在初步引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艰苦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努力攻克连续聚合、固相缩聚(SSP)增粘等关键工艺技术,设备国产化率逐步提高,显著降低了投资和生产成本。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碳酸饮料和矿泉水瓶市场爆发),一批国产化装置陆续建成投产。到2000年前后,中国聚酯瓶片产能突破50万吨/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对进口的依赖度开始下降,初步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基础需求。

2000年-2010年代中后期,民营力量崛起,中国聚酯产业链(PTA、MEG)日趋完善,也是为今后聚酯瓶片全球地位不断抬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三房巷集团、华润材料(原华蕾)、海南逸盛、逸盛大化,重庆万凯、浙江万凯等为代表的大批民营企业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凭借灵活的机制、高效的决策和持续的资本投入,大规模进入聚酯瓶片领域,成为产业扩张的主力军。在旺盛的国内需求(饮料、食用油、日化、片材等多元化应用拓展)和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相较于上游PTA,技术难度不高)驱动下,中国聚酯瓶片产能迎来爆炸式增长。各地纷纷上马新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断扩大(从几万吨到数十万吨)。

2010年代末至今,经历多年高速扩张后,聚酯瓶片行业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压力,市场竞争加剧。行业进入深度整合期,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成本、技术和客户优势,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如逸盛系、万凯系、三房巷、华润材料等成为绝对龙头,目前占比已经接近80%)。

从投产周期而言,千禧年以来国内聚酯瓶片行业经历了几轮大规模发展,分别在2001-2002年,2004-2005年,2009-2010年,2012年,2017-2018年及2023-2024年,这几个投产时间段平均产能增速都在20-30%附近,个别年份超过100%。从过去30年发展来看,目前正常运行的装置中,超过20年的装置产能在165万吨,仅占总产能的7.6%,多已经过技改去瓶颈或是可转产其他切片;10-20年的装置产能在496万吨,占比在23%,而近7成的产能投放集中在近10年,其中逸盛,三房巷2016-2025年期间新投产能超过840万吨,占这期间产能投放的56%。正常而言,由于聚酯瓶片装置大多为成本敏感型,原料波动剧烈的年份都使得大多数老旧装置因巨额亏损而逐步淘汰,包括昆山南亚,SK振邦,海南盛之业等。

另外,从装置规模来看,聚酯瓶片单套聚合装置规模在50万吨及以上的占比达到64%,其中90%以上的装置于近十年内投产。而总产能在300万吨以上的聚酯瓶片工厂占比已经达到79.3%,整体装置规模化优势较为明显,且呈现高度集中。

中国聚酯瓶片行业用短短三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满足内需,再到产能、技术、出口全面领先世界的惊人跨越。不过中国聚酯瓶片行业同样也面临着快速发展以后供需不匹配带来的阵痛,笔者相信经过市场无形之手不断调整以后,未来将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