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创始人兼CEO郎启旭:做产品本质上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潮汐(natural)laurenchen)

小小MT4 来源:商业周刊 °C 栏目:金融资讯

疫情之后冥想等健康类应用下载量激增,作为中国正念冥想市场的头部品牌,潮汐目前已有3500万累计下载量,成为各大客户端市场的明星产品,先后连续两年入选苹果AppStore年度趋势应用、华为HMS全球应用创新大赛的最佳应用奖,并曾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现场出镜。近两年,在郎启旭的带领下,在潮汐使用冥想的用户比例增长超过100%,已与苹果、三顿半、亚朵酒店集团、Lululemon等品牌合作,让更多人能通过其他方式体验、理解冥想。近日,郎启旭获选为《商业周刊》年度人物。“做潮汐本质上是认识自己的旅程。”郎启旭表示,“它让我从‘为什么是我做这个产品’变成了‘我已经在这个领域中,通过它来认识自己’”。

作为“声音猎人”潮汐App的创始人,您最初是如何想到要创立这个产品?

当时市场上有没有类似的产品?您认为潮汐能解决哪些用户的痛点?我最早是在大学时接触的正念冥想。当时,学校正好有一个哈佛过来的老师,开设了关于冥想、佛教的一门课,我很感兴趣就参加了。2016年,在创业初期,我因为压力较大睡眠不佳,便决定开始深入去练习冥想。

作为产品经理,我自然思考能否将这种体验转化为产品,让更多人受益,于是就有了潮汐App。潮汐最初只是我创业之余开发的一个小型工具类App,功能较为单一。那时,海外的身心健康类App Calm和Headspace虽已上线,但尚未大火,而在2016-2017年,这两款产品在美国快速增长,因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社会整体焦虑情绪上升,推动了这类产品的增长,这让我意识到冥想类产品可能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于是决定将潮汐正式作为公司产品来运营。如今,中国社会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和焦虑情绪,这为潮汐App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创办潮汐的这些年里,有哪些挑战和收获可以分享?哪段时间最难熬?是如何克服的?

创业初期,我深刻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尤其是融资过程中。一位投资人朋友曾告诉我,你要好好珍惜你现在接下来这半年,半年以后可能你基本上你会回想刚创业这半年是最幸福的半年,创业初期的兴奋很快会转变为持续的挑战。现在回想起来,最挑战的时刻是疫情期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疫情前,冥想和身心健康的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引导用户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疫情改变了社会节奏和经济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到需要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内心。

如今,社会整体压力增大,年轻人面临就业问题,中年人面临失业问题,整体安全感开始下降。他们开始意识到,面对外部快速变化和不可控因素,唯一可控的是自己的内心和身心健康,需要更好地和自己的内心相处,确保睡眠是好的,自己每天的状态是正向的。我们现在的挑战就变成了我们能不能持续地给用户创造好的产品,好的解决方案,好的体验,更好地去陪伴和帮助大家度过焦虑的时刻。

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成语形容潮汐和您自己的关系,您会如何形容?

我觉得做潮汐的过程,本质上是认识自己的旅程。一开始,我凭借直觉和运气做产品,但后来我意识到仅靠这些无法走得更远。我需要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我曾面临是否继续坚持还是放弃的抉择,这不仅是对产品的思考,也是对自我的拷问。

在创办潮汐的过程中,我也更多去接触了关于冥想、佛法等内容,甚至很多周围的朋友去寺院禅修。这些经历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深入到这个领域中。现在,我不仅是在做一个产品,更是在与用户、伙伴交流中,探索自己和产品的未来。做潮汐让我从“为什么是我做这个产品”变成了“我已经在这个领域中,通过它来认识自己”。

潮汐的用户已达3500万人,主要的用户画像是什么?

潮汐通过自然白噪音、冥想指导、睡眠故事等功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潮汐的用户群体以年轻、高学历、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职场人士和学生为主,他们在工作、休息和情绪管理等场景中高度活跃。

潮汐的整体人群偏年轻,90%的用户都是在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因为他们的开放度、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使用数字化产品的可能性和意愿程度都比较高,更愿意在数字化的空间里面去解决焦虑和失眠等。再细分来看,青少年(25岁以下)和新兴职场人士(25岁到35岁)是两大主要用户群体。我是蛮惊讶的,这个产品刚创建的时候,青少年用户比例更高。无论“90后”还是“00后”,甚至包括“10后”,这些人在物质世界的挑战是更大的,但精神世界存在那种赢的哲学,奋斗的哲学,拼搏的哲学,某种意义上是富足的,有一个确定性在那。但是今天青少年物质条件并不匮乏,甚至是富足的,但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压力挑战是非常巨大的。

用户在使用潮汐时哪些场景活跃度最高?

近期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个数据,发现产品设计的逻辑是基于“全天候”理念,即用户需要全天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我们发现,用户睡眠质量差往往是因为白天状态不佳,比如工作学习压力大或疲劳,导致晚上焦虑或不想睡觉,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他们可能白天过得浑浑噩噩,晚上回到家才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开始,所以选择熬夜。

从数据上看,一天中有三个用户活跃高峰时段:早上起床后或到公司时,用户会进行冥想或专注练习;中午午休时段,用户使用冥想或放松功能;晚上睡前是活跃度最高的时段,用户主要使用助眠功能。

您如何看待当前身心健康类应用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对于正念冥想类App而言,声音是一大重要资源,潮汐在内容创作和声音采集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对于声音的寻找是如何判断鉴别的?比如您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团队用一年时间寻找“鲸鱼”声音?我们在设计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普适性。

声音在产品中非常重要,因为早期很多人质疑我们为什么产品中有这么多看似消遣的声音,而不是专业的冥想课程。冥想虽然重要,但它有门槛,不太适合初学者。因此,我们希望用更普适的方式引导用户,就像人们在压力大时会去公园散步一样。声音是人类共通的体验,尤其是自然声音,能帮助人们与自然连接,从而缓解问题。例如,下雨天的声音会让大多数人感到安心,这种体验是普遍的。因此,我们的产品中包含大量类似“声音场景”的内容,希望涵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这是产品的普适性。

其次,我们考虑功能性。声音的频率与大脑活动存在相关性,虽然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但已有研究显示某些频率的声音对助眠、专注或放松有帮助。我们会根据这些研究挑选声音,并通过内部测试和用户反馈来验证其效果。

最后,我们还注重趣味性和审美性。例如,鲸鱼的声音不仅有趣,还能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审美需求。这种声音既符合普适性和功能性,又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

目前声音的成本,对潮汐来说有多大,或者说现在潮汐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声音内容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但并不像登月或发射火箭那样成本高昂。我们会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声音素材,包括与全球的声音艺术家和录音者合作,同时也会自行录制部分声音。

商业模式方面,我们更像一家产品公司而非传统互联网公司。我们的核心模式是订阅制,用户通过月费或年费付费使用产品,类似于“线上大脑健身房”。我们会提供一些免费的功能和内容体验,但用户若想深度地体验功能和内容,需要付费解锁。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回归内心的空间,你可以进来待一会放松下身心,也可以跟随App长期练习冥想,培养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们也在积极拓展B端合作。一方面,我们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比如苹果公司采购我们的产品用于员工福利;另一方面,我们与汽车等品牌合作,拓展产品的使用场景,延伸“空间”的概念。目前,我们的业务仍以C端为主,B端合作正在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