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25日电(崔凯)美联储正面临近年来最复杂、最不确定的政策环境。在9月和10月连续两次降息后,是否于12月实施第三次降息,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决策不仅受经济数据驱动,更被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内部日益公开化的深刻分歧所裹挟。围绕“就业风险”与“通胀粘性”的激烈辩论,正在重塑美联储的沟通机制与决策逻辑。
过去一周,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经历了剧烈波动:交易员押注的概率从约42%一度跌至35.4%,又在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21日发表鸽派言论后迅速攀升至76%。其“短期内仍有进一步调整利率空间”的表态,被广泛解读为高层协调后的政策信号——这不仅反映出立场变化,更凸显了当前决策的高度敏感性。
政策背景:降息周期已启,但路径存疑
自开启本轮降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至3.75%–4.00%。此举主要旨在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疲软迹象。然而,通胀压力仍未完全消退:截至9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仍维持在约2.8%的高位,距离2%的长期目标尚有差距。
美联储陷入典型的“双重使命困境”。一是就业端持续走弱:失业率升至4.4%,为2021年以来最高;8月非农就业人数被大幅下修至负值;职位空缺数量回落,薪资增长动能减弱。二是通胀端仍具粘性:消费支出稳健,服务业价格压力顽固,且部分官员担忧关税等供给侧冲击可能推高成本并固化通胀预期。
更棘手的是,受此前联邦政府停摆影响,多项关键经济数据发布延迟。10月就业报告已被取消,11月报告也将推迟至12月16日——即FOMC 12月会议(12月9–10日)之后才公布。这意味着决策者将在“数据真空”中权衡风险,显著放大政策判断的不确定性。
鸽派阵营:警惕就业市场的“非线性恶化”
以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为代表的鸽派力量近期明显增强。作为美联储“三把手”及主席鲍威尔的紧密盟友,威廉姆斯明确表示:“就业下行风险上升,而通胀上行风险减弱”,并估算关税对CPI的贡献约为0.5至0.75个百分点,但“未见第二轮效应”,预计通胀将在2027年回归2%目标。
市场普遍认为,此类关键表态几乎必然经过鲍威尔默许。
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则进一步强调,当前就业市场处于“低招聘、低解雇”的脆弱平衡,一旦企业因产出不及预期而加速裁员,局面可能迅速失控。“非线性恶化”的风险远高于通胀反弹,因此她明确支持12月降息。
美联储理事沃勒亦主张进行一次“预防性降息”。他坦言,其决策重心在于劳动力市场状况,并建议在12月降息25个基点后,自明年1月起转向“逐次会议”评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沃勒近期与负责美联储主席接任人选面试的财政部长贝森特会面,引发市场对其职务前景的猜测。
鹰派坚守:通胀仍是不可轻视的心腹之患
反对声音同样强劲。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认为,在通胀仍高于目标、就业仅温和降温的背景下,“维持利率不变更为合适”。
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则走得更远——她甚至质疑此前两次降息的必要性,并明确表示,除非出现“明确证据”显示通胀加速回落或就业急剧恶化,否则难以支持12月再次降息。她警告:“过早放松货币政策,若后续被迫重新加息,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金融与经济波动。”
尽管洛根今年无投票权(其轮值投票权将于2026年生效),但其观点被视为鹰派立场的重要风向标。在委员会分歧加剧的当下,这类谨慎表态进一步放大了12月决议的不确定性。
机制挑战:数据真空下的决策僵局风险
12月FOMC会议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操作难题:关键数据缺失。由于10月和11月就业与通胀数据无法及时获取,委员们不得不在信息严重不完整的条件下做出决定。这不仅削弱了数据依赖型决策的基础,也使得原本就难以调和的政策分歧更难弥合。
更值得警惕的是,FOMC可能出现历史性平局。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分析指出,基于近期官员表态,12张投票或形成6:6的僵局。根据美联储规则,主席并无否决权;若出现平局,联邦基金利率将自动维持不变——尽管这一情形从未发生,官方文件也未明确处理程序。
事实上,FOMC的一致性早已瓦解。自今年6月以来,每次会议均出现异议票:7月两位理事罕见联合反对主席;9月新任理事米兰主张更大降息幅度;10月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施密德则因希望暂停降息而投下反对票。
这种“再民主化”趋势虽提升了决策的多元性与鲁棒性,但也带来信号混乱、市场误读和政策传导效率下降的风险。未来,委员会或需通过更透明的纪要解释异议逻辑,或由主席在新闻发布会中主动整合分歧声音,以重建市场信心。
前瞻:三种情景与全球外溢效应
市场目前聚焦三种可能情景:
降息25基点:鲍威尔成功协调多数意见(如7:5或8:4),声明强调此为“保险性降息”,并承诺“逐次会议决策”,避免提供2025年利率路径指引。 按兵不动,但释放1月行动信号:在数据真空期避免仓促决策,同时通过措辞安抚市场,为后续行动预留空间。 明确暂停降息:仅当11月通胀或消费数据超预期强劲时才可能发生,将强化“higher for longer”预期。
无论结果如何,12月的FOMC决议都将成为一个标志性节点——它标志着美联储正从“神谕式权威”向“透明化辩论机构”转型。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却可能是现代央行在高度不确定世界中保持韧性的必经之路。
对全球而言,真正的政策方向或许要等到2026年一季度数据明朗后才能确定。在此之前,每一次官员讲话、每一份零星数据,都将成为市场重新定价的关键催化剂。
编辑:马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