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 季晓莉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货物贸易实现了此前连续8年世界第一,服务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外资提前半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三;进博会越办越好,自贸试验区开展开放试验,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以自身开放促进共同开放,为世界注入正能量。
到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对外经贸格局的战略调整核心将从“跟跑”转向“领跑”,通过更主动、自主的开放姿态,以高质量开放倒逼国内改革,为全球经贸合作注入新的确定性。相关努力,有四个重点方向。
首先是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包括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推动构建和维护公平公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
其次是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在货物贸易方面,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在服务贸易方面,全面实施并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在数字贸易方面,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参与人工智能、数字贸易等新领域规则制定。
第三是拓展双向投资空间。一方面要吸引外资,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好“准入又准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外资境内再投资。推进数据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投资,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从这一层面看,是更加重视“中国人经济”。
最后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提升中欧(亚)班列发展水平,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卫生健康、旅游、农业等领域合作新空间;完善多元化、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加强海外利益保护。
这一系列贸易格局的调整也将提升中国的国际经贸话语权。通过积极参与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并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进程,中国在未来全球经贸治理中将会扮演更核心的角色。
面向“十五五”,“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理解中国新开放策略的关键。
自主开放指的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有节奏地推进开放,要义是“以我为主”。它不再完全依赖于双边谈判中的“你开放、我才开放”,而是服务于国内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例如,当前中国主动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就是自主开放的典型体现。
而单边开放则可以理解为自主开放的一种更积极的形态,即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对等开放,我们都主动单方面地降低门槛、扩大开放。这既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战略。例如,继续扩大对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给予其大量出口产品零关税待遇,这有助于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并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再如,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通过扩大过境免签口岸范围、延长停留时间等措施,为国际商务人士和游客来华提供便利,促进人员往来和商业交流。
当下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十五五”时期有望展开的这一系列调整,其影响将远超经贸领域本身。对内“促改革、促发展”,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可以倒逼国内在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对外“注入确定性、共享机遇”,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旗帜鲜明地扩大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宝贵的确定性,为全球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成为对中国好、对世界好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