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向山而行 陡山村于山水间“种”出财富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金秋十月,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富足的时节。板栗的采收刚近尾声,漫山遍野的碧根果又挂满枝头。

  “真没想到,今年碧根果长得又大又好看!”村民们穿梭在连绵的果林间,脸上洋溢着喜悦。一声声朴实的赞叹,在秋日的山野间回荡,诉说着这个苏北小山村的蜕变故事。

  陡山村碧根果迎来丰收(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山的记忆:从荒草杂树到果香满山

  村民华国祥站在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用手比划着记忆中的景象:“三十年前,山上都是荒草和石头。”这几乎是那一代陡山人共同的童年记忆。

  为了在贫瘠的土地上谋得生计,全村村民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开荒育林。陡山村党总支书记史春峰也是这场“向山而行”奋斗史的亲历者。“当时干劲非常足,大家一起开荒种板栗。”他回忆道,这些带着丰富“钱袋子”、改善生活等最朴素愿望种下的板栗树,成了陡山村最早的“绿色家底”。

  然而,地处丘陵山区,陡山村多年来依赖“一稻一麦”的传统农耕模式,发展陷入瓶颈,收入仅能糊口。2010年,史春峰返乡创业。他不满足于现状,将目光投向了价值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碧根果。

  “我回来以后,想发展一个长久的产业,碧根果一旦挂果,经济效益长久并稳定。”看准了就干,史春峰果断承包了1000亩荒山,成为村里第一个种碧根果的人。没有现成经验,他就自己摸索,引进种苗、学习嫁接,整天泡在地里琢磨碧根果的“脾气”。前期种植难度极大,周边无人看好,但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硬是扛过了四五年的投入期,让碧根果在2016年成功进入盛果期。

  也是在这一年,史春峰被推选为陡山村党总支书记。如何将个人成功的“盆景”变为全村致富的“风景”,是他面临的新课题。

  “碧根果的引进,其实也源于板栗的启发。”史春峰认为,村民数十年种植板栗积累的林地管理经验,与种植碧根果技术相通。他带头示范,手把手教学,耐心推广。越来越多村民放下顾虑,开始跟着尝试种植,从几十亩到几百亩,渐成燎原之势。

  被绿意环绕的陡山村(央广网发 天泉湖镇供图)

  短短10年,陡山村的特色林果版图全面升级:板栗种植面积超6000亩,碧根果面积超3000亩,黄桃面积超2000亩。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绿色金山”。

  山的破局:从“绿色金山”到“文旅热土”

  满山的“金果子”带来了第一桶金,但陡山村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全村2万亩土地中,有1.1万亩是山林地和荒草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必须搭上的班车。”史春峰决心推动产业再升级,将特色林果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

  “光有好的农产品和风景不够,还得让游客有好的体验,愿意来、愿意住、愿意花钱。”为此,史春峰多次带队组织村民前往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我包了两辆大巴车,带了100多个人出去。回来之后,我们的农家乐开始升级,环境更好了,服务更细了,口碑自然就上来了。现在我们能‘留住人’了,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陡山村内风景宜人(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在村党总支牵头下,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陡山村”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通过“助农直播间”,山货飞出农门,直通全国市场。同时,依托区位优势,村里打造了前门山居、桃李天泉等特色和美村庄,建成铁山石苑、古城书院等多处网红打卡地。

  陡山村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有百草园林果、中药材采摘园,石马山生态园等11个生态农业与产业致富项目。百草园内,近220亩黄桃林蔚为壮观,园内打造的状元桥、黄桃广场等景观,将农业园区变成了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推广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窗口。

  盛夏时节,陡山村黄桃迎来丰收(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产业融合带来乡亲们增收方式的深刻变革。“我现在不种田了,土地流转出去了,没事的时候去果园做做工。”华国祥从单纯的“靠天吃饭”,转变为“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的多渠道获得者。“以前种植的蔬果大棚,现在都变成了各种采摘园。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来了不少游客,他们都喜欢自己上山采摘新鲜板栗。”

  目前,全村已发展起“又见天泉”“桃您欢喜”等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万人次。从过去零星几家,发展到如今43家民宿与农家乐,陡山村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的“井喷”之势。

  村里发展起多家民宿与农家乐(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山的未来:守护青山 留住乡愁

  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陡山村,这份幸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根基在于持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12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13万元,今年1-8月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5.56万元。陡山村也先后荣获“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这份幸福,写在村庄的“颜值”与“里子”里。华国祥对村容村貌的巨变感触极深:“村庄变得整洁干净了,环境更好了。”前门山居作为改造典范,以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风格统一规划,建成文化广场、休闲公园、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着乡亲们的生活品质。

  这份幸福,更成为吸引年轻人返乡的强大磁石。农家乐“紫藤小院”的老板华志远,就是这场“雁归潮”中的典型代表。“我之前在上海打工,2020年回来的。”华志远坦言,“史书记带着我们出去学习,看了人家的乡村旅游搞得那么好,我心里就想,我们村风景不比他们差,我又有手艺,为什么不能干?”

  华志远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农家乐(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这两年,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候在外面打工,一个月也就四五千。”他笑道,“现在,一年除去全家生活开销,还能赚十几万。”他的生意随着村庄名气水涨船高,“今年国庆,很多游客来村里捡板栗,顺便来农家乐吃饭。那几天客人特别多,忙都忙不过来。”

  “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看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愿意回来了,看到我们村恢复了活力和生气。”史春峰说,村民们的信任与认可,是他这些年最珍视的财富。

  史春峰(左)走访村民(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行走在整洁的村路上,身后是热闹的农家小院与连绵的青山,史春峰对未来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我们下一步,还是要继续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既要把绿水青山保护好,又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曾经荒坡,如今绿意连绵;昔日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在家门口捧起“生态碗”。碧根果林下套种中药材,电商直播间直连都市餐桌……绿水青山不仅是乡愁寄托,更成为可持续变现的“绿色金山”,让陡山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稳。

  秋风拂过陡山,带来丰收的味道。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已被多年的奋斗浇灌得无比丰饶。史春峰和他的乡亲们“向山而行”,用汗水和智慧,努力写就一部属于他们的,生生不息的“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