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适老”社会,贝壳公益发布《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

小小MT4 来源:新浪科技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新浪科技讯 10月29日下午消息,2025年重阳节前夕,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联合举办的“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在京举行,双方共同打造的《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由415份公众征集内容和面向全国55岁及以上人群的4273份问卷访谈构成,它记录了无数个体在时间流逝中的生命经验。

  《报告》发现,衰老不仅是身体功能的衰退,更伴随着“薛定谔的记忆”和对自我价值失落的恐惧。一位58岁的受访者坦言,“样貌的改变,越老越难看,不被人喜欢”;另一位63岁的受访者则道出了更深层的悲哀:“不管在日常生活上,还是心理情感上,如果事事需要依靠别人,是一种悲哀。而这种悲哀不是老人所愿,才是最大的痛点。”

  《报告》揭示了照护关系中的困境。独生子女一代成为承受压力最重的群体,他们分散在各大城市,最怕深夜来自老家的电话铃声。同时,“年轻老人”照顾“年老老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代际关系在养老重任下经历着新的考验。

  《报告》指出,在空间与科技层面,家庭内部因缺少适老化设计而充满隐患;外部世界则因数字鸿沟而变得步履维艰。从不会操作手机,到难以快速适应新事物,许多老人有“被抛弃”之感。

  针对《报告》揭示的复杂图景,沙龙现场的讨论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与出路。

  主持人、演员倪萍在演讲中分享了她的“人生午后”。66岁的她,依然活跃在综艺舞台,学习新知识,坚持写作和绘画。她认为,年龄不应是界限,“直到60岁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要相信午后的阳光依然灿烂温暖”。她以自身的活力证明,老年可以是又一个探索自我、挥洒色彩的阶段。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老年疾病”对谈中,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指出,随着人越来越长寿,“年轻老人照护年老老人”越来越普遍。孙晓红认为,年轻老人同时面临体力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身心俱疲,“我们更需要培养专业的,能够照护老人的、有技能的群体。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景军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则从照护者困境与社会认知角度,探讨了在生命长度与尊严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与必要。胡泳提出,公众对于老去存在几个较大误区,比如把老去和衰弱、疾病混为一谈,或者把养老当做纯粹的个人问题。

  景军教授表示,AI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老龄化服务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他提醒,对技术的期待不要过高,“中国社会必须要靠家庭制度才能完成养老过程,更需要一个多元的养老系统。”

  关于居住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强调,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精细化和人性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老人能尽量自己照顾自己,维持自尊,让老人自立生活的时间更长点”。她指出,许多设计容易“好心办坏事”,例如盲目追求智能化的电动窗帘,反而给老人带来了使用困扰。

  贝壳公益表示,“老年困境”是一个群体的困境,是不同个体具体问题的总和。贝壳公益能力所及的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发布《报告》、举办沙龙,正是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银发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被更多人“看见”,从而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老去,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课题。贝壳公益的此次尝试,不仅提供了一份详实的现状记录,更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历程的公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