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发布,一场围绕“浮动费率”的创新改革正深入推进。这并非简单的计费方式改变,而是一场旨在重构行业信任的深层变革——其核心是将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紧密捆绑,推动行业从追逐规模到创造回报的根本性转变。当然,这场深刻的转型必然伴随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
浮动费率改革的机遇是历史性的,它为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旱涝保收”痛点提供了制度性答案,为行业健康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首先,它重塑了行业信任的基石。长期以来,无论基金业绩盈亏,管理人均能按固定比例提取管理费,这种模式在熊市中极易引发投资者对“利益不一致”的质疑。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所采用的模式,将管理费与“业绩比较基准”和“持有期限”双挂钩。当基金跑输基准超过3%时,管理费降至0.6%;当大幅跑赢基准6%以上时,方可提取1.5%的更高费率。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迫使基金管理人必须将追求绝对的正回报和稳定的超额收益作为首要目标,与投资者真正同甘共苦,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投资者的信任感和获得感。
其次,它引导投资行为长期化、精细化。费率结构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持有满一年才适用浮动机制),这为基金经理践行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提供了稳定的资金环境,避免因短期业绩压力而进行追涨杀跌的投机操作。同时,对基金管理人而言,挑战也随之升级。券商的分析指出,新型模式更看重“超额收益的稳定性”,而非单一年度的爆发力。这驱动基金经理必须从依赖市场风格(如对大盘成长风格的暴露)转向真正通过深度研究、均衡配置和拓展能力圈来获取可持续的阿尔法。例如,通过多基金经理共管或对能力圈外行业进行指数化配置等方式,有效控制“跟踪误差”,提升投资组合的稳健性。
最后,它推动产品创新与行业分化,优化资源配置。从2025年首批26只产品到第二批主题型基金的获批,浮动费率改革正从试点走向常规化与多元化。这一趋势将促使基金公司不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必须在投资策略、风险控制和客户服务上展开差异化竞争。优秀的机构将凭借其扎实的投研实力在浮动费率模式下脱颖而出,实现管理规模与声誉的双重提升,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则将面临淘汰。这种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正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尽管前景光明,但浮动费率改革的落地与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应对。
首要挑战在于“跟踪误差”的控制与投资自主性的平衡。浮动费率的核心是业绩比较基准,这自然导致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会紧密跟踪基准指数,以避免大幅跑输的风险。然而,这引出了一个关键悖论:如果基金经理过度贴近基准,不敢进行必要的偏离和前瞻性布局,那么主动管理基金的价值发现功能将被削弱,其存在意义将向指数基金靠拢,甚至可能形成“大家都买大盘股,谁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困境。如何在控制跟踪误差与发挥主动管理能力、挖掘独到阿尔法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是对每一位基金经理的巨大考验。
其次,产品的同质化与投资者的认知门槛是市场推广的现实障碍。目前获批的产品在业绩基准(多挂钩主流宽基指数)和费率结构上相似度较高,差异化特色不足,容易陷入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同时,复杂的费率计算规则(如分档条件、持有期要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成本较高。销售渠道若缺乏专业的投顾人才和标准化的话术体系,很难快速向客户清晰阐释产品的核心优势,可能导致“产品虽好,却曲高和寡”的局面。
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虽仅有不足三十年历史,但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市场特点,展现出了后发优势,更强调相对收益考核和投资者持有体验。面对挑战,解决方案已在探索之中。对于投资策略,基金经理需要通过拓展能力圈、加强行业均衡配置来提升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对于产品设计,更精准的业绩基准和更合理的费率结构,例如引入特定行业主题基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对于投资者教育,应化繁为简,用直观的案例和长期的数据向投资者证明“为效果付费”模式的价值,而这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市场牛熊周期才能充分验证。
浮动费率改革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走向成熟、承担更大社会财富管理责任的必由之路。它是一次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将管理人的收入与投资者的收益紧密相连,开启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