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撒年终“醒户”红包 个人养老金竞争从“留心”到“留薪”

小小MT4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11月30日前,在我行首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且向账户里缴存不少于2元,就可以参与抽奖,最高可以领188元的微信立减金。”工商银行北京市丰台区一家支行的理财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距离2025年年底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多家银行再次发力个人养老金业务,通过抽奖发放微信立减金、现金红包等形式吸引客户开户缴存。记者注意到,与推广初期聚焦于引导客户“留心”开立账户不同,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逐步深化,多家银行将策略重心从拉新转向“留薪”,为首次缴存、累计缴存达到一定额度的客户提供更多激励。

  业内人士认为,个人养老金业务是银行做好养老金融的重要抓手。要想实现客户的长期留存,仅靠提供短期的开户激励已不够。长期来看,银行需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金融服务。

  ● 本报记者 陈露

  花式营销吸引客户缴存

  据上述工商银行理财经理介绍,除了首开首缴可以领取奖励之外,客户向账户内缴存满一定金额,还可以进行抽奖。在活动期间,今年首次缴存不低于1000元但未满12000元的客户可以抽取最高68.8元微信立减金,今年首次缴存满12000元的客户可以抽取最高388元的微信立减金。

  与工商银行类似,近期还有多家银行推出了个人养老金开户、缴存福利活动。建设银行北京市丰台区一家支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12月31日前,首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且首次缴存满0.5元的客户,最高可抽取88元微信立减金。2025年缴存金额首次达到500元、10000元的客户,最高可抽取188元、380元微信立减金。”

  兴业银行北京市丰台区一家支行的理财经理介绍,12月31日前,成功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完成首笔任意缴存的客户,可抽取6.88元至100.88元不等的现金红包。在活动期间,今年缴存金额达1000元,最高可抽208.8元现金红包;缴存满12000元,最高可抽300元现金红包。

  自2022年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业务便成为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由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唯一性,每位参与者仅能在一家银行开设账户,各家银行为了争夺客源,通过发放立减金、现金红包、优惠券等形式来揽客。记者调研了解到,与个人养老金推广初期银行主要聚焦开户不同,当前银行越来越重视客户的缴存情况。

  某股份行北京地区一家支行的行长告诉记者:“客户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缴存达到一定金额才算作理财经理的业绩。”另一家股份行的理财经理表示,客户开户后缴存任意金额,可以算作理财经理的业绩。

  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逐步深化,银行的个人养老金业务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

  记者调研了解到,不少客户在开户可获得立减金等奖励的吸引下完成了开户,其账户随后便处于闲置或未足额缴存状态。北京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我在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之初就开户了,当时是因为银行有开户送现金红包活动,后来没进行过缴存。”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将个人养老金业务的营销重心从开户转向缴存,或可刺激部分客户的缴存意愿。

  对于银行来说,通过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能够增强客户黏性,为银行向客户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奠定基础。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伴随着各家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逐步推进,市场格局初步定型,“跑马圈地”的空间日渐缩小,从拓展增量转向精耕存量成为大势所趋,银行的业务重心因此由拉新变为留存。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也表示,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初期,银行通过开户奖励、营销宣传等手段迅速积累客户基础,是培育市场认知的必要过程。而随着开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竞争重点自然从“谁能吸引更多新户”转向“谁能提供更好体验、留住活跃用户”。

  曾刚认为,个人养老金业务本质上是长期、稳定的金融服务,银行必须通过增强客户黏性、完善产品线、强化投后服务实现价值沉淀,才能在该领域建立持续的优势。这一转变也意味着银行正从短期营销思维转向长期客户经营逻辑,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化服务和场景化运营,推动客户形成缴存与投资习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全方位养老金融服务

  自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产品日渐丰富,涵盖存款、理财、基金、保险等不同类型。2024年12月,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国债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近日,两部门发布通知,自2026年6月起,机构可开办个人养老金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

  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共推出1245只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37只理财类产品、437只保险类产品、305只基金类产品、466只储蓄类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个人养老金业务为财富管理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重要发力点。展望未来,金融机构需要围绕客户需求提供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强养老金融生态建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金融服务。

  中信建投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赵然认为,不同年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的投资者所需要的产品类型是不一样的,实现精准匹配最为重要。简单的产品销售模式无法满足投资者长期的金融养老需求,需要真正以投资者长期利益为核心,围绕投资者的生命周期和退休规划进行养老产品的创设、划分以及匹配,并予以持续的跟踪和服务。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长期来看,银行可通过提高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稳定性、增强投资透明度、提供个性化养老规划服务、提升税优与账户管理全流程体验,并加强投资者教育来提升客户黏性。

  曾刚认为,银行要完成从拉新到留存的可持续转变,关键在于构建长期信任与价值感。一是加强个人养老金生态体系建设,丰富账户内可配置的金融产品类型,提供稳健、分层的投资组合选择;二是通过数字化工具提高服务便利性,例如智能缴存提醒、收益跟踪可视化和个性化养老规划建议,让客户真正感受到管理效率与资产安全;三是深化场景融合,将个人养老金与健康管理、保险保障、养老社区服务等场景链接,拓展“金融+养老”一体化服务体验。此外,银行还应强化专业教育和长期陪伴型运营策略,不仅关心客户开户,更要理解客户养老全生命周期的需求,从而形成稳固的留存与复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