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堂2024净利润骤降:规模效应行业排名第七,销售费用率高达55%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

  “你本来就很美”。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背后是成立24年的老牌国产护肤品自然堂。

  相较于后起之秀,自然堂的知名度稳固,不过公司也遭遇不少棘手的问题。不仅迟迟未曾上市,其90%收入来自单一品牌的依赖性也让公司的未来之路增添了几分挑战。

  近期,自然堂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然堂)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和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随着财务业绩展现在大众眼前,自然堂赴港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1

  超90%收入来自单一品牌,2024年净利润骤降

  天眼查及官网显示,自然堂创立于2001年,产品涵盖护肤品、彩妆品、面膜、男士、个人护理品。公司全方位的产品组合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湿、美白、修护、抗皱、控油抑痘、敏肌护理、抗衰老等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并提供个人护理及彩妆等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中国的国货化妆品行业高度分散,且竞争激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零售额计,2024年前五大国货化妆品集团合计占有10.1%的市场份额。根据同一数据源,以2024年零售额计,自然堂是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自然堂拥有五大化妆品品牌,即旗舰品牌自然堂以及珀芙研、美素、春夏及己出。

  “自然堂”作为品牌组合的基石,从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分别贡献收入分别为40.6亿元、42.61亿元、43.9亿元和23.23亿元,占当期收入的94.6%、95.9%、95.4%和94.9%,为公司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同一时期,来自其他品牌(主要包括珀芙研、美素、春夏及己出)的收入分别为2.21亿元、1.71亿元、1.94亿元和1.19亿元,占当期收入的5.1%、3.9%、4.2%和4.8%,占比较低。

  截至2025年6月30日,自然堂主要品牌共提供522个SKU。从日用保湿霜和精华液到敏感肌肤解决方案。按照产品类别划分,涵盖嫩肤、彩妆、个人护理、男士护理以及儿童和婴儿护理。其中,嫩肤产品占据近九成左右,各期分别为90.1%、87.6%、87.6%和87.3%。其他彩妆、个人护理、其他产品类别各期占比不超过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化妆品购买渠道的多样化,自然堂建立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公司的线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电商平台上的在线直营门店;向在线零售商销售。

  线下渠道包括化妆品店、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生活馆及药店,主要通过向经销商及向线下零售商销售。

  自2025年起,自然堂进一步强化线下渠道布局。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于2025年7月在深圳开设首家旗舰店,另有三家旗舰店将于当年下半年在上海、武汉及重庆陆续开业。

  尽管公司方面表示加强了线下渠道,但从销售渠道的收入构成还是可以看出,近几年自然堂逐步加大了线上渠道的创收。

  从2022年末-2024年末,线上渠道的收入占比由59.7%增至65.8%,而同一时期线下渠道的收入占比由40.0%降至30.8%。截至2025年6月末,线上渠道及线下渠道占比分别为68.8%、30.9%。

  整体财务指标上,报告期内,自然堂实现营收分别为42.92亿元、44.42亿元、46亿元和24.4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3.02亿元、1.9亿元和1.9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3.13亿元、2.03亿元和2.1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66.5%、67.8%、69.4%和70.1%;净利润率分别为3.2%、6.8%、4.1%和7.8%,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3.2%、7.0%、4.4%和9.0%。

  2024年,自然堂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形:收入同比增长3.6%,而净利润同比下滑37.09%,业绩承压态势明显。外界普遍认为,有关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与公司加强了产品和品牌的营销活动,导致销售及营销成本增加有关。

  同时,以实际营收来看,以2024年为例,在已上市公司中,珀莱雅(603605.SH)以107.78亿元位列第一,上美股份(02145.HK)以67.93亿元营收位列第二,其后是贝泰妮(300957.SZ)、上海家化(600315.SH)、巨子生物(02367.HK)、华熙生物(688363.SH)均处在50-60亿营收规模,自然堂则以46.60亿元的营收暂居第七。

  2

  重营销轻研发,销售费用率高达55%

  通过招股书不难发现,由于近几年公司线上渠道收入逐步扩大,自然堂的销售投入也一直处于高位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及营销成本分别为24.45亿元、24.06亿元、27.17亿元和13.47亿元,占当期收入的57.0%、54.2%、59.0%和55.0%。

  作为对比,报告期内,自然堂的行政开支分别为1.74亿元、2亿元、2.1亿元和9687.3万元,占当期收入的4.0%、4.5%、4.6%和4.0%;研发开支分别为1.2亿元、9382.2万元、9121.2万元和4238.2万元,占当期收入的2.8%、2.1%、2.0%和1.7%。研发开支在本就远远不及销售支出的同时,于期内研发费用率还一降再降,从初期的2.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仅1.7%。

  品牌营销专家,眺远营销咨询创始人高承源指出:“轻研发”现象源于多重压力:其一,研发投入周期长、风险高、见效慢,难以匹配资本对短期回报的渴求;其二,成熟的国内供应链降低了产品基础门槛,品牌易依赖代工方案,将资源倾斜于更易量化的营销ROI(投资回报率);其三,当前部分消费者决策易受营销内容驱动,品牌可能优先满足即时需求。然而,长期依赖营销会削弱核心竞争力,导致产品同质化、用户忠诚度低,一旦流量红利消退或营销失灵,品牌将面临增长乏力与信任危机,难以支撑可持续的高溢价与品牌价值。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自然堂在中国有2102名全职员工及1123名外包员工,主要从事销售活动。全职员工中,销售及营销、生产及采购、行政、研发、IT及运营分别占比49.1%、29.1%、8.8%、7.3%和5.7%。

  3

  经营活动现金流波动,应付款项高企

  除了盈利遭受压力及销售费用率偏高,自然堂还需要化解近些年不低的贸易应收款项与应付款项。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存货分别为5.63亿元、4.88亿元、4.4亿元和4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146.6天、134.2天、120.5天及103.1天;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以及预付款项分别为2.78亿元、3.23亿元、2.8亿元和3.24亿元,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分别为8.4天、11.7天、12.6天和10.6天。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报告期各期末,自然堂的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分别为9.32亿元、8.02亿元、10.55亿元和9.3亿元;合同负债分别为3.6亿元、3.91亿元、2.29亿元和1.81亿元;借款分别为2.09亿元、5048.6万元、5002.7万元和5000万元。

  由于贸易应付款项、合同负债处于较高水平,自然堂的现金流也一度受到冲击。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95亿元、4.44亿元、6520.3万元和1.39亿元,2022年公司现金流录得流出状态。

  偿债能力方面,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流动比率分别为1、1.1、0.9和1.0,速动比率分别为0.6、0.7、0.6和0.7,净负债比率分别为22.9%、4.1%、5.4%和4.5%。

  不过乐观的是,于期内自然堂的账面资金处于回暖态势。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52亿元、5.75亿元、8.58亿元和9.31亿元。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自然堂控股股东郑春颖、郑春彬、郑春威、郑小丹、创始人BVI公司及直接离岸控股公司合共有权行使公司约87.82%的投票权。

  此次IPO,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加强在销售渠道的DTC能力;丰富多品牌矩阵及增加品牌曝光;投资研发及产品开发;加强会员管理、供应链管理及销售管理方面的数字化能力;生产设施的运营及升级;扩大在海外市场的业务;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为关心的,无疑是自然堂的品牌使用体验及售后服务。

  截至11月23日,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搜索关键词“自然堂”共计有投诉量605条,已完成337条,消费者投诉问题包括:客服态度差、退货遇阻、产品质量、商家不退款、虚假宣传等。(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