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联社
自今年1月9日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至4月11日正式公布重组支持协议,再到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通过,全程历时300天,碧桂园境外债重组“闯关”成功。
11月6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公告,公司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获得通过。
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重组方案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其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一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赞成票对应债权金额占组别二出席并投票债权金额的96.03%,达成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
这意味着,这家头部民营房企境外债务重组,跨过最为关键的一道“关口”。此次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高达1270亿元(以兑换汇率7.2计)。
据了解,碧桂园此次境外债重组,采取“现金回购+股权工具+新债置换+实物付息”等多元组合工具,旨在从债务规模、期限、成本三个维度系统性重塑债务结构,构建更具可持续的财务基础。
按照该公司披露的数据,在境外重组方案所有选项足额认购情况下,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低债务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人民币约840亿元有息债务。此外,重组完成后,预计确认最高约700亿元人民币重组收益,有助于其增厚净资产,夯实财务安全垫。
除减少债务规模,该公司融资成本也将大幅下降。重组后,新债务工具的融资成本大部分大幅降至1.0%-2.5%的低位区间,且具备实物付息选项,每年可为其节省巨额利息支出,大幅缓释对现金流的挤压。
债务期限结构方面,重组完成后,碧桂园可选方案中的最长债务期限达11.5年。分析人士认为,更长的偿债周期安排,将为该公司穿越行业周期提供较为充足的财务缓冲空间,有助于其将更多资源聚焦于业务经营上。
此次碧桂园境外重组债务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涵盖合计约177亿美元本息的34笔境外债务或偿债义务,覆盖多个法律辖区,包括纽约法管辖的美元债、英国法管辖的可转债,以及香港法管辖的银团贷款等。
不同司法体系、不同发行结构叠加不同增信结构,使得方案设计复杂度倍增。为确保重组方案的法律有效性与整体可执行性,该公司在推动债务重组过程中,统筹考虑上市公司层面的担保义务与多项双边债务的处理,
碧桂园方面介绍,在这场重组拉锯战中,公司管理层带领财务团队连续数月与债权人开展“昼夜颠倒”的越洋谈判。由于债权人类型众多、利益诉求差异极大,涵盖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实收基金、对冲基金、保险资金及私人银行等多类机构,且各方对于股债工具比例、展期和降债期限、收益分配机制均有不同偏好和限制,更进一步加剧了方案谈判的复杂性。
业内人士认为,这家头部民企房企规模庞大的境外债重组得以通过,与其所设置的重组条件、公司资金回笼情况及股东支持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实现债权人回收最大化,该公司强化重组后债务工具的资产增信,以海外相对优质的开发项目、资产及部分境内项目为底层支撑;同时,设置现金清扫及账户监管机制,通过增信资产产生的现金,以最大化实现债权人资本的回收。另外,重组方案提供了现金资源及股权工具选项,债权人可通过股权工具分享碧桂园未来潜在上行收益,并通过二级市场退出。
资金周转方面,碧桂园积极推动各类资产处置,从而实现一定规模的资金回笼。
据悉,2022年以来,该公司通过资产处理累计回笼资金超650亿元,涵盖股权投资、大宗资产甚至公务车辆等。其中,碧桂园近一年来已密集出售多项股权投资,筹集资金约63.74亿元。
具体而言,今年4月25日,其出售蓝箭航天约11.063%股份,回笼资金约13.05亿元。此前在2024年12月27日,其出售长鑫科技约1.56%股权,获得20亿元资金;2024年9月24日出售万达商管1.79%股权,回笼30.69亿元资金。
从销售情况来看,据碧桂园公布的数据,今年10月公司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29.0亿元,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以此计,今年前10个月,该公司实现销售额279.6亿元。
此外,碧桂园控股股东的支持及担保,也对重组获通过发挥了支持作用。
10月13日,碧桂园控股股东签署不可撤回承诺,带头将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的结余部分全额转股。据悉,2021年至今,碧桂园控股股东已累计向该公司提供折合约106亿港元的无息无抵押借款等现金支持;控股股东家族还将四家原始投资成本为25.8亿元的创投类资产,为公司相关票据提供了担保。
值得关注的是,碧桂园境外债重组“闯关”成功之际,该公司境内债务重组,也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碧桂园8笔境内债券重组方案9月29日经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涉及本金金额合计约133.32亿元。
境内债重组所有选项足额认购情况下,预计该公司可实现削减债务本金50%以上,债务期限最长达10年,且5年内不再有兑付压力,债券利率下降至1%,且付息方式调整为“先本后息”,将显著减缓债务偿还对现金流的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