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十四五”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回顾来看,银行业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积极谋划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20年底的312.67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7月的459.0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位。更为重要的是,银行业及时告别单纯追求资产和负债规模高速增长的做法,转向更加注重资本回报、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率,轻资本、弱周期的中间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十四五’以来,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9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中,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成效尤为突出。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是否顺畅。长期以来,这些机构面临历史包袱重、公司治理不完善、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五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坚决措施、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改革化险答卷。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回顾来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方面特征。
第一,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大型机构主力军和压舱石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机构服务当地、特色发展取得实效。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有大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末总资产占比为43.7%,较2021年初上升3.53个百分点;城农商行具有属地优势和灵活性,深度挖掘区域市场潜力,具体来看,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维持在13%左右。
第二,资产规模平稳增长,重点领域信贷增量走高。2025年上半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467.34万亿元,同比增速7.91%。贷款规模合理增长,在总资产中占比有所提升。2025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贷款在总资产中平均占比57%,较2021年初上升1.5个百分点。银行业信贷投向结构已发生深刻演变,当前信贷对“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相关领域贷款增量占比约七成。
第三,严格落实“五篇大文章”,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一是普惠金融方面,创新特色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二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聚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方向,结合重点客户绿色发展需求,不断强化细分场景产品及综合服务模式创新。
第四,主动让利实体经济,严格遵守存款自律要求,牢牢守住流动性安全底线。“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降息周期,净息差持续下行。在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手工补息”集中治理、智能通知存款下架、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以及对各类存款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等因素影响下,存款无序竞争行为得到整治,银行负债成本率明显改善,净息差降幅收窄。
第五,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重点领域风险有序收敛。“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
据温彬统计,2025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为近十年最低;拨备覆盖率211.97%,较2021年初上升27.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58%、12.46%、10.93%,较2021年初分别上升0.87、0.43、0.21个百分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围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行业在高质量发展,增强行业发展稳健性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为后续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并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普惠贷款投放效率大幅提升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擘画的金融强国蓝图中,“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承载着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十四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年均增幅约2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3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36倍,年均增幅约30%,充分发挥了普惠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此外,行业破解融资慢,普惠贷款投放效率大幅提升。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黄建勤认为,数字赋能是解决融资慢问题的关键。“十四五”期间,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线上线下多渠道触达客户,普惠贷款审批效率大幅提升,部分场景可实现“秒批秒贷”。
黄建勤介绍,截至2025年6月末,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2万亿元,有贷客户数521万户。普惠贷款余额和增量、有贷客户数的存量和增量等主要业务指标均位居同业第一,成为供给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的普惠金融领军银行。
业内认为,“十五五”期间,普惠金融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巩固“增量扩面”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向“提质增效”升级转型。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化应用,将为普惠金融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改革化险工作成效突出
“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中,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成效尤为突出。
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十四五”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了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这些数字反映出监管理念的转变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单兵作战到协同配合,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呈现出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特征。”曾刚表示。
曾刚指出,在改革化险实践中,“一省一策”“一行一策”成为重要工作方法。这一做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一刀切”,又确保了改革的精准有效。在处置高风险机构过程中,监管部门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形成了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引进战投、市场退出等多元化处置格局。
以江苏农信系统改革为例。“十四五”期间,江苏农信系统完成了从省联社到农商联合银行的改革,从行业“管理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着力发挥系统协同和规模经济优势,聚焦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问题,努力探索系统性的落地解决方案,重塑行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水平。
记者获悉,目前该行资产规已跨越两个万亿台阶达 5.04万亿元,实体贷款余额增加1.32万亿元,达3.25万亿元,累计服务各类经营主体3000余万户,不良贷款率从1.68%降至1.21%,拨备覆盖率从268.5%提升至327.4%,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加强。
曾刚进一步指出,改革化险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小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五年来,随着风险有效化解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看,资产质量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呈现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2024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78%,较上年同期下降0.12个百分点。虽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于行业平均,但整体风险可控,且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业务结构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更加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这些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经营效益方面,随着风险化解和管理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稳步回升。一批改革成功的机构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年的改革化险实践,为我国金融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国际金融业风险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曾刚总结道。曾刚认为,面向未来,政策层面还需“一体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在风险化解的基础上,转变和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经营能力,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