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Y趣理说
2024年11月,因“董事长变更未公告”陷入合规争议后,国内“私转公”代表性机构朱雀基金再遇动荡。
近期,公司连续发布两只核心基金的变更公告,总经理梁跃军密集卸任旗下产品的独管职责,引发圈内关注!
根据公告内容,朱雀企业优选宣布梁跃军卸任,由陈飞、郭涛共同接管;朱雀恒心一年持有混合则新增王一昊,与梁跃军形成共管模式。
调整完成后,身为总经理的梁跃军,手中已无独立管理的公募产品。要知道,梁跃军曾是朱雀基金的“顶梁柱”,如今却被边缘化,市场自然产生疑问,这是主动的权力交接,还是业绩不佳后的“无奈让位”?
从“多面手”到“退居二线”
梁跃军的履历并不简单。他早年在银行、券商历练,2007年与李华轮联合创立朱雀投资,凭借私募打法闯出声名。2019年转战朱雀基金,三年后,他不仅是总经理,还要兼任督察长、基金经理,几乎是一人分饰多角。
尤其是2020年,当明星基金经理张延鹏突然离职,朱雀核心投研体系陷入“真空”。梁跃军不得不亲自顶上,最多时管理多达8只基金,总规模超过百亿,可以说是用个人扛起了公司半壁江山。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成绩单并不亮眼。以朱雀恒心一年持有为例,他自2021年3月任职以来,累计回报为-12.89%,年化回报-2.98%,基金规模也从90亿元缩水不到32亿元。这样的业绩,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市场显然站不住脚。
外界猜测,这次调整表面上是“投研新人接棒”的自然过渡,本质上却是对梁跃军长期业绩承压的一种回应。
朱雀基金陷深层困局
事实上,朱雀基金的问题并非始于梁跃军。早在董事长更替时,就有传闻称公司内部管理动荡,部分原因与“大股东情绪化干预、行情起伏导致的管控收紧”有关。
朱雀基金的背景特殊,它是一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创始人李华轮是灵魂人物,从西部证券离职后,与梁跃军联手打造朱雀投资,一度跻身百亿级私募。可当私募转为公募后,打法完全不同:公募需要更严格的治理结构、更透明的合规文化、更系统的投研机制,而不是靠创始人“拍板”或少数几位明星经理的“个人英雄主义”。
遗憾的是,朱雀似乎没能及时完成这场转型。管理规模在2021年底触及高点294亿元后一路下滑,到2025年上半年仅剩100.84亿元,险守百亿阵营。
业绩不振只是表层,更大的打击来自于信任危机。最典型的就是2024年的“自购风波”,彼时A股低迷,朱雀基金宣布自购2000万元自家产品,市场原以为这是展现信心的姿态。
可没多久,媒体发现其赎回金额竟达到2429万元,“左手买、右手卖”的操作瞬间让外界哗然。这种“表演式自购”,不仅没有增强信任,反而加速了口碑的流失。
新接班人能否扭转?
此次接棒梁跃军的,是朱雀基金的投资副总监陈飞,他所管理的朱雀企业优胜A近一年收益率高达67.07%,在管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28.95%。
从数据上看,陈飞属于业绩“正反馈”的一类人物,公司显然希望借助他来重振旗鼓。但问题在于,单靠个别基金经理的闪光点,很难改变公司层面的系统性问题。
朱雀基金本质上是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困境的缩影。行业进入“马太效应”加剧的阶段,头部公司凭借品牌、渠道和规模优势越做越大,而中小公司如果业绩乏善可陈,就会迅速被边缘化。
对朱雀基金来说,私转公绝不只是拿到牌照那么简单,而是要重塑整个投研体系和治理架构。当前,朱雀基金的处境像极了“逆风飞翔”的朱雀,名字里承载着希望,但现实却让它不断下坠。要想再度振翅高飞,不仅需要新的业绩亮点,更需要彻底的体制革新与文化重建。否则,这只朱雀可能只能停留在神话里,很难在公募市场重新赢回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