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经销商的“十字路口”:续签还是离场?

小小MT4 来源:酒业内参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夏晨翔 见习记者 关帅康】白酒经销商们,正集体陷入去留两难的境地。

  身处行业调整期,对白酒经销商来说,坚守下去势必要面临供需失衡、渠道压货,利润受损,而退出,则又意味着多年积累的资源化为乌有。可谓“去亦难,留亦难”。

  近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郑州当地多名白酒经销商,听他们讲述行业下行期,爱恨两难的纠结。

品牌分化,经销商“断舍离”

  郑州代理某外省品牌白酒多年的聂品(化名),在这个冬天选择终止代理白酒。

  “今年的动销情况比去年还差,现在还堆了不少库存。公司经营规模本来就不大,加上今年这行情,我是真没信心,也没流动资金继续打款进货了。”聂品说。

  据聂品介绍,他的经营情况相对特殊,其代理的白酒品牌在河南市场知名度较低,且香型特殊,在河南市场的消费群体有限。

  “这个品牌年销售规模不到20亿元,河南也并非厂家重点开拓的市场。所以销售一直不太好。不过也有好处,厂家对经销商的打款要求不太高,在河南的价格也没那么透明。”聂品说,其公司所在的建材市场内的商户是其主要客户群体。而今年名酒降价,加之公司所在的市场有些商户撤场,动销大不如前。因此他决定,下一步将缩减投入,主要做大流通名酒分销。

  面对现实情况,“断舍离”已成为白酒经销商熬过行业寒冬不得不面临的抉择。实际上,不仅经营体量较小的聂品在做取舍,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白酒大商们也在缩减经营规模。

  云飞酒业有限公司是水井坊河南总经销商,与水井坊合作已二十余年。今年上半年,其终止了与水井坊的合作,一度成为市场热议话题。

  河南某头部酒类经销商相关负责人杨博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今年白酒价格倒挂加剧,多数产品亏损。无论是经销商还是终端烟酒店,都变得更理性,从按打款定动销转为按动销定打款,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和库存水平制定合作策略。

  按白酒行业惯例,每年的元旦前后是酒企推动经销商打款,冲刺“开门红”的关键节点,也是双方签订代理合同的重要时间窗口。

  “目前,酒企已陆续沟通明年的合作事宜,不少酒企放宽了打款和补贴政策,不再盲目追求‘开门红’。但考虑到对明年动销回暖预期不足,我们决定在完成头部酒企规定的打款指标之外,挑选部分价格相对稳定、动销快的产品进行合作,其他品牌则暂缓。”杨博说。

回归理性,摒弃高利润预期

  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在行业周期调整期间,尽管不少经销商选择放弃,但不少享受到白酒上行期红利、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经销商仍选择坚守,等待行业回暖。

  陆胜(化名)从事白酒行业已有12年。2021年左右,其先后开设了贵州茅台五粮液专卖店。

  谈及今年的经营情况,他叹息道,由于房地产上下游客户流失,今年的销售额较去年下降了约40%,库存价值下降更产生了较大金额的亏损。

  眼看身边经销商朋友陆续离场,陆胜也曾反复思考是否仍要继续坚守。但对资源匹配、经营风险和行业发展预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后,他最终决定坚持。

  “在行业生存,维护自身影响力很重要。当前,贵州茅台、五粮液经销商资格仍很抢手。现在放弃的话,行业回暖时再回来就难了。此外,白酒是高流动性产品,只要肯降价销售,就能快速变现。再加上对其他行业缺乏了解,跨行业的风险或许更高。”陆胜说。

  陆胜认为,经过这一轮调整,白酒正逐步向合理价位区间靠拢,次高端及以下白酒产品下跌空间已收窄,酒企或通过提升酒质进一步稳价。

  相较于陆胜在等待中坚守,经历过行业调整的张兵(化名),正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寻找突破口。

  据张兵介绍,早些年,他与茅台镇某酒厂合作,开发定制了多款产品,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开发企业团购业务。今年,他进一步调整经营方向,陆续拿下郎酒、汾酒、古井贡酒今世缘等多家头部酒企的产品代理。

  他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今年名酒价格一路下行,市场消费加剧向头部品牌集中,导致名酒有量没利润,开发品有利润没量。其代理名酒盈利是其次,主要想通过进一步扩大销售客群,为开发品导流。

  “多数白酒的工艺、口感差异并非不可替代,而产品此前溢价过高,已脱离了其消费品的本质属性。”杨博认为,随着消费者需求回归理性,白酒“挤泡沫”已成必然趋势。渠道和酒企应当转变高利润的固有认知,将白酒当作消费品去经营。

环境变化,经销商呼吁重构渠道模式

  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酒企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在行业上行期,酒企往往占据强势地位。随着供需失衡、渠道承压,话语权的天平开始向渠道倾斜。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少数头部品牌依旧强势外,手握现金的经销商,正逐步掌握更多主动权。可以说,渠道的“攻守之势”,已经发生变化。

  在杨博看来,白酒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供远大于求。

  “多数酒企为追求利润增长、稳就业和纳税指标等,不断扩建产能、增加基酒储能,忽略了市场承受能力,导致渠道库存问题爆发,最终反噬酒企。”杨博表示。

  他进一步介绍,随着终端消费不振,经销商的库存积压不仅造成资金被大量占用,同时,为快速回笼资金,经销商们不得不选择低价出货,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形成“库存高企—低价抛售—价格混乱”的恶性循环。

  除了供需失衡,线上渠道的低价竞争,也成为经销商们的另一大困扰。

  “部分线上平台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我们的成本,这不仅引发市场恐慌,还造成线下客户流失、利润下滑进一步加剧,让本就艰难的线下渠道雪上加霜。” 陆胜无奈表示。

  面对渠道多重困境,酒企开始通过优化渠道政策、调整利润分配模式等方式来对渠道进行维稳。

  今年前三季度,已有多家酒企放宽信用政策,降低打款压力来减轻经销商现金流负担。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A股20家白酒企业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合计达77.56亿元,同比增加38.86亿元,同比增长100.41%。

  多数酒商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酒企此前一味向渠道压货的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重构厂商关系是大势所趋。

  他们认为,酒企需要切实从经销商角度出发,减轻渠道的库存压力和资金负担,更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恢复渠道信心。此外,酒企可通过提升酒体品质的方式消化现有库存,而非一味压货追求业绩增长。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