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黄金右手美股就能对冲风险吗?原中金首席风险官李祥林教你用衍生品辨别应对“黑天鹅”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文章来源:华尔街见闻

  交大高金李祥林教授(原中金公司首席风险官)教你读懂风险周期:衍生品视角下的市场真相

  2025年,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年份。一方面,全球流动性重启,市场热情再度升温——AI叙事持续发酵,从算力到应用,从芯片到算法,每一个细分赛道都被冠以“改变世界”的使命。全球股市屡创新高,“水牛行情”仿佛让人重回2021。但另一方面,风险偏好却在急剧下降——机构资金疯狂涌入黄金等避险资产,不断提高“防御型仓位”,导致金价年内多次刷新历史新高。

  全球投资者,一手押注AI的未来,一手又紧握黄金的现实。这看似荒诞的局面,其实在金融史上反复上演过。

  2000年,互联网泡沫巅峰时期。全球投资者沉迷于“科技将改变一切”的幻觉,纳斯达克市盈率高达百倍,硅谷被誉为“新黄金时代”。但当泡沫破裂,指数在两年内腰斩,市场才意识到——估值不是增长的保证,故事也无法替代现金流。

  2008年,华尔街上演另一幕戏剧。CDO与CDS让风险看似被完美切割、重新包装,金融工程成了“现代智慧”的象征。市场以为风险可以被模型控制,直到雷曼兄弟轰然倒下,连锁反应席卷全球,原本被视为“无懈可击”的模型,成为危机的导火索。

  今天的全球市场,同样充满着这种微妙的不协调——AI叙事的狂热,与避险需求的升温并存;指数创纪录上涨的同时,风险资产的波动性却在放大。

  人类的金融史,总在“理性繁荣”中酝酿下一次非理性的崩塌。

  如果说2000年的泡沫来自“新叙事”,2008年的危机来自“模型幻觉”,那么当下的风险,正在于聪明本身。算法让投资更精准,模型让风险更可视化,但也可能让市场在“集体聪明”的表象下,变得更脆弱。

  所有人都知道,随着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助推下,我们正在拥抱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泡沫,但华尔街的精英们又不得不一次次强撑着腰杆,拍着胸脯告诉世人:“我们有足够多的经验和工具能来控制风险,现在的市场和过去不一样,我们现在很安全”

  但殊不知,信息越多,噪音就会越多;算得越细,失误就会越大。市场真正的危险,往往不是“看不见的风险”,而是“被误判的确定性”

  当世人认为自己已经能够掌控风险时,或许只是“时候未到”——风险只是推迟了爆发的节奏。

  在这个周期里,投资者真正缺的,不是行情判断力,而是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的框架过去几年,你或许已经历了这些:

  • 宏观逻辑被频繁推翻,政策信号不断反转;

  • 资产配置越来越复杂,但分散不再意味着安全;

  • 模型看似能解释一切,却预测不了“黑天鹅”;

  • 你知道市场在变,却不知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

  这种迷茫感,不是知识的缺口,而是逻辑的塌陷。

  11月30日,李祥林教授受华尔街见闻邀请,在上海举行的本次Alpha线下闭门课上给大家传授的,正是针对“风雨欲来”的当前市场所必需一个关键技能——如何重建一个在混乱中仍能保持清醒的风险框架。

  我们希望通过本门课程,帮助大家理解:

  • 金融风险是如何产生的?

  • 哪些信号可以作为风险的前瞻指标?

  • 面对风险,我们有多少应对的手段和工具?

  • 机构投资者又是如何渡过一次次重大金融危机的呢?

  课程详情参考长海报

  为什么说李祥林教授是国内最适合讲金融风险管控的专家?

  李祥林教授发明了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模型,又眼睁睁看着它摧毁了半边金融世界,就像奥本海默那样。

  在华尔街的黄金年代,他是花旗与巴克莱资本的信用衍生品量化负责人。他提出的“高斯联结违约函数”,成为CDS和CDO等复杂信用产品的数学基石。一时间,整个华尔街都在用他的公式定价风险,市场相信:风险可以被计算、被切割、被驯服

  然而,2006年的李祥林,却选择了离开。那时CDO交易正处巅峰,他却清醒地意识到:“模型在房贷上用得太过了,但没人愿意听。”

  2008年,雷曼倒闭,次贷危机爆发,他的公式成为替罪羊,被媒体称为“摧毁华尔街的公式”。而他,早已在危机到来前4个月离开巴克莱,回到中国,出任中金公司首席风险官——当整个华尔街沉迷于用他的模型赚钱时,他选择了退出。

  危机之后,他没有远离风险,反而投入到风险治理的第一线。在中金公司,他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风险限额体系;他受邀参与巴塞尔协议修订与中国CRM(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制度设计;他曾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风险管理中心顾问、全球保险监管协会(IAIS)与国际金融公司(IIF)的专家顾问。

  他曾为“一行三会”、中投公司、国资委提供风险咨询,既能从监管者角度理解风险传导,也能从市场角度洞察风险文化。

  李祥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跨越了金融体系的全部边界:

  在中金公司,他代表中国券商的“卖方视角”;

  在AIG,他主导资产管理建模,代表保险与资管体系;

  在保德信,他负责风险管理方法论,深入资产负债管理(ALM)。

  他是极少数同时在中资券商、美资保险、国际投行三大体系核心风控岗位任职的人。这让他能洞察不同金融文明下的文化分野:华尔街崇尚模型效率,中国机构重视监管合规,而保险体系更看重长期稳健——他既见过最激进的创新,也守过最保守的底线。

  李祥林,是少有的既创造过模型、又质疑模型的人;是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却仍投身于金融风险治理一线的人。

  我们相信,他是目前国内最适合讲解这个课程主题的人选之一。

  课程价值

  这门课,不是教你“预测”机会,而是教你“看穿”风险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而理性必须被训练——每一轮泡沫的终点,都是对理性的重新追寻。在这门课中,李祥林将带你重新认识风险,让你在金融市场上“活得更久”:

  • 从宏观看周期: 理解风险因子的相互作用,识别资产的“共振点”;

  • 从微观看人性: 理解市场行为背后的情绪结构与从众逻辑;

  • 从系统看投资: 学会构建自己的“风险免疫系统”。

  这不是防御思维,而是一种理性训练——让你在繁荣时保持冷静,在恐慌时仍能判断。2000年的科技梦、2008年的金融创新、2025年的AI浪潮,每一次伟大的繁荣背后,都潜藏着人类对“确定性”的误解。

  真正成熟的投资者,不是永远正确的人,而是懂得自己何时可能错的人。

  在这个充满噪音的年代,让我们重新学习,如何在繁荣的表象下,看清市场的真相。

  温馨提示

  本次Alpha闭门私享课将于2025年11月30日在上海举办,由于私享课席位有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抓紧点击上面的课程海报报名。还想了解更多课程细节的话,也可以微信扫码下方图片,咨询Alpha小助手。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