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从《创新主义》解读2025年经济学诺奖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梁建章

  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法兰西学院教授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指出,过去200年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空前高涨,其根基在于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持续的经济增长源于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这一过程被称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

  作为经济史学家,莫基尔运用历史资料,揭示了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原因。他认为,如果希望创新在自我生成过程中相继出现,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某种方法有效,还需要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解释。他还强调了社会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并允许变革的重要性:当社会鼓励理性与好奇心,当思想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人类文明才能真正步入持续增长的时代。

  而阿吉翁和豪伊特研究了持续增长背后的机制,他们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当一种更新、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就会遭遇失败。创新代表着新事物,因此具有创造性。然而,它也具有破坏性,因为技术过时的公司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创新主义》关于创新造富的分析

  我在《创新主义》一书中分析过,人类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历史,财富和创新力的关联性也随着时代进步变得愈加紧密。农业时代的财富主要取决于土地,工业时代还有相当一部分财富与石油等自然资源有关。但到了21世纪,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国力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

  为什么创新造富的速度越来越快呢?因为现在的创新往往出现在数字技术领域,数字技术的一个特点,就是能非常快速地复制和传播,所以成功的数字科技公司往往能实现爆炸式的增长。另一个原因是全球化,创新的知识或者产品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播得更快、更广。比如谷歌搜索引擎在美国取得成功以后,很快就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成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全球化的发展,使创新的回报比以往更为丰厚。此外,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会取代很多人类的日常工作。这些智能系统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创造,却只需要更少的人来操作,所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会流向创新型企业,而那些以操作和运营为主的传统企业则会被逐渐取代。

  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创新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个人层面同样如此。与创新相关的工作不仅岗位数量暴涨,薪资报酬也越来越高。30年前,美国收入最高的职业是医生和律师,但是现在最热门的职业是软件工程师,其薪酬已经超过了医生和律师。

  随着创新造富的速度变快和强度变高,创新所占的经济比重也越来越高。不单是高科技公司的市值增长迅速,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各个主要创新国家研发的费用以远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2012—2022年,美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从2.7%增长到了3.4%,中国的研发占比则从1.9%增长到了2.5%。

  创新也是人类和生命的意义

  创新不仅是创富,而且也是人类和生命的意义。我在《创新主义》一书中分析过,创新和传承的另一层含义是,人类自身基因的创新和传承。

  首先,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创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和动物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身体结构、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等。但如果从最根本的方面来看,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靠本能,而人类不一样。从最早的石器工具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人类一直通过创新来改变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类能够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东西,比如复杂的语言、精美的艺术作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都是创新的成果。

  其次,生命和机器的本质差别在于生育。生命与机器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从微观的分子结构到宏观的功能表现都有体现。但如果从最根本的属性来看,生命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生育能力。从生物学角度看,生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命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或分裂来产生新的个体,这个过程不仅传递了遗传信息,还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基础。比如在有性生殖中,精子和卵子结合后会形成具有独特基因组合的新个体,这种基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的重要动力。以人类为例,生殖过程不仅保证了人类的延续,还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让人类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相比之下,机器的“复制”只是按照人类的设计和制造进行重复生产,没有生命那种自我更新和进化的功能。

  生孩子是一种基因的创新,生育是两性繁殖,必然是传承加上创新。人类基因组合的数量堪比天文数字,任何一个孩子的基因都独一无二,所以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一种创新。通过创新和传承来实现物种的长期繁荣,这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

  历史上,人类文明的成功得益于创新和传承。人类文明今天的科技水平和人口规模,就是所有祖先通过创新和传承为我们留下的财富,包括所有的科技创新、文化沉淀和巨大的基因池。

  创新需要人口和连接

  创新力源于很多聪明人的思想交流。因此,一个国家的创新力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还取决于其人口能力,以及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人口能力是指人口中平均的个人能力,其中包括天分、教育、经验、精力、沟通能力和冒险能力等等。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是指本国和国外交流的畅通性,涵盖信息、商品、资金等多种交流形式。一个比喻是,人类社会就像大脑,人就像神经元,神经元越多(就像人越多),神经元越活跃(就像个人能力越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多(就像内部和外部交流畅通),大脑就会越发达。

  如果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

  创新力=人口数量×人口能力×(内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

  从创新力模型的公式可以推导出四个人口效应:

  1、人口数量→规模效应。

  2、人口能力→老龄化效应。

  3、内部交流量→聚集效应。

  4、外部交流量→流动效应。

  首先,人口数量越多,创新力就越强,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人口众多,一方面意味着市场规模更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才资源更丰富。对于人口大国的初创企业来说,可以更早实现量产,从而在本国市场取得成功后,迅速拓展到其他国家的市场。这种先发优势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这些领域有大量的用户参与创新,他们的使用会不断优化算法。简而言之,用户越多,产品就越完善;用户越多,产生的内容也越丰富。因此,当一个社交平台、搜索引擎或人工智能算法在大国形成规模效应后,它们就能远远甩开小国的初创企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网络平台公司大多来自美国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其次,公式中的人口能力涵盖教育、经验、年龄等维度。其中,创新能力和人口年龄有很大关系,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创新活力会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当庞大的中老年人占据了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时,年轻人得不到足够的历练,也缺乏人脉和话语权,最终就会缺乏晋升机会,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这很像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老龄化效应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创业和创新的活力大打折扣。

  再次,还要看内部交流性和外部交流性。外部交流量是指国际交流的强度,内部交流量是指国内交流的强度。内部交流量的提升可以通过培育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实现所谓的“聚集效应”。外部交流量的提升则需要保持国际交流的开放,尤其重要的是保持人员交流的畅通,即所谓的流动效应。

  创新需要政策支持尤其是支持生育和开放的政策

  近年来,中国已掉入低生育率陷阱,近几年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左右。由于育龄妇女数量下降、年轻一代生育意愿低迷等原因,未来中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长期低生育率不但加重社会养老负担,而且对经济发展和创新力带来负面影响。生育率崩塌必将导致中国年轻人口的规模在二十年后出现严重缩减,原本的规模优势和年轻优势会出现逆转,导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大打折扣。

  科技创新能力的倒退会拖累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随着AI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会被AI取代,哪些国家或者企业能够创造出最先进的AI系统,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整个世界的财富分配会进一步两极分化,创造AI系统的国家的经济实力,会遥遥领先于仅仅使用AI系统的国家。

  近几年,尽管遭到美国的封锁和打压,中国的科技实力仍处在上升通道。这得益于中国的巨大的科研人口和市场规模。如果丧失了这种人口优势,很可能让美国的封锁策略得逞,导致中国沦为AI工具的使用者而非创造者,从而导致中国在全球的经济竞争和财富分配中全面处于劣势。

  为此,必须尽快提高中国的生育率、保持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虽然中国在今年已推出育儿补贴政策,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即便如此,现行的力度仍然远远不够。

  我们建议给每个一孩每月补贴1000元,给每个二孩每月补贴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减半,给每个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补贴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全免。未来投入力度还应当随生育状态变化做进一步调整。

  此外,根据创新力公式,外部交流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就是要让中国科研人员和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实现无障碍的国际交流。国际交流包括了信息交流、商品交流、资金交流、人员交流等各方面。中国在商品交流方面的开放已经做得很好,但是在信息和人员交流方面还很不够,而人员交流是最深度的国际交流,因为很多科技创新的想法,不仅出现在学术文献或者商品的文档里,更多还是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脑子里。人员之间的互访,尤其是和发达创新型国家之间的人员流动,是不可替代的深度交流。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免签政策,显著推动了入境游。截至2025年9月,中国已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入境游增加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对外开放则可以增加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入境游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还能提升国际形象,提振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要继续提高签证的便利性和加强对外形象宣传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开放国际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给来华游客提供更方便的上网和手机支付以及更加方便的生活服务。

  结论:

  今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阐释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理论,而我在《创新主义》一书中也分析了创新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创新力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还取决于其人口能力,以及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在AI时代,创新力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人口与创新之间会互相促进,在人口增多之后,参与创新的主体规模也随之扩大,反过来又为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同步推动人口规模和创新水平实现加速提升。要想提高中国的创新力,则需要加大生育支持的力度以提高现在过低的生育率,以及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