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2日, 彭博社周日发文称,由于在AI开发上乏善可陈,苹果公司并未将AI列为本次秋季发布会的重点宣传内容,而是聚焦iPhone 17的硬件工程。结果,设计上的调整成了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
去年,业内分析师试图将苹果的iPhone 16解读为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推动的超级周期的开始。
但现实远非如此。iPhone 16在首个季度的销量表现尚可,但整体表现毫无亮点:AI功能的推广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不仅功能延迟上线、乏善可陈,还兼容旧款机型。除去AI噱头,产品线几无创新:所谓的“全新设计”只是营销噱头,屏幕尺寸变化微不足道,相机控制按钮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也毫无印象。
一年的变化
一年后,情况发生了逆转。苹果通过iPhone 17 Pro和17 Pro Max交出了真正出色的手机。这两款设备几乎可以与iPhone 4、5、6、X和12等里程碑式机型相提并论。
区别在哪?虽然没有任何重磅功能,但苹果将重心回归工程技术,推动了实质性的设计改进,这是历史上最能引发消费者升级的因素。而且,苹果真正满足了消费者关心的需求:电池续航、耐用性、相机性能和配色。这一次,苹果没有“画大饼”,其营销基于真实功能,而非关于AI的空洞承诺。
图|iPhone 17 Pro讽刺的是,这是因为苹果完全避谈AI,并非不想,而是不得已为之。苹果的AI功能仍远远落后于谷歌、三星以及中国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明年3月推出全新Siri和AI驱动的网页搜索之前,苹果没有任何重大升级可言,实际上已退出了当前阶段的AI竞争。
有趣的是,对于一家以硬件为主的公司来说,也许这正是不经意间最聪明的做法。基础模型正在逐渐商品化,苹果不如等AI发展成熟,成为标配功能后再重新加入竞争,这几乎可以肯定是明年产品更新所必须的步骤。
备受欢迎
成效在上周五得到了体现。全球许多苹果门店客流量旺盛,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上周六。2018–2019年的平淡更新、疫情期间的iPhone 12以及2021–2024年的挤牙膏式升级,已经削弱了市场的热情。
但是,iPhone 17 Pro把苹果重新带回了十年前的那种感觉,即便没有视网膜显示屏或Face ID级别的重大新增功能。
大多数订单集中在Pro系列,但Air也受到关注。最大的问题是Air的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早期用户被其轻巧设计吸引,而主流消费者则对电池续航、单扬声器以及高昂价格有所顾虑。考虑到炒作热度,它很可能会超过已停产的Plus和mini机型的销量,但还不足以成为爆款。
图|库克现身苹果门店临近假日季,苹果凭借iPhone 17 Pro实现了扎实的升级,尽管深蓝色机型早期出现了一些刮擦问题。Pro Max版续航提升明显,全新8倍变焦对iPhone用户堪称跨越式升级,过热问题得到改善,前置摄像头大幅优化,系统响应也更为流畅。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手机最具影响力的改进竟是纠正过往失误:摒弃了iPhone 15 Pro上让设备烫如便携烤炉的钛金属实验。这虽非全新形态(明年折叠屏机型才会实现突破),但苹果所做的改进足以引发比华尔街预期更猛烈的换机潮。
iPhone依旧坚挺
这种势头很重要。质疑者已经花了数月时间预测iPhone的衰落,认为OpenAI、谷歌和Meta推出的以AI为核心的设备将重塑个人科技。同时,苹果也在应对美国市场趋于饱和、中国需求放缓,以及需要在海外开设新店以维持增长的挑战。
不过,目前苹果正向市场证明,iPhone依然是消费者数字生活的核心。虽然这种地位不可能永远保持,但预计至少在未来几年仍将稳固。该公司预计将在2026年推出可折叠机型,2027年将推出全新全屏iPhone。
真正的考验将在2028年前后到来。届时,Meta、谷歌和OpenAI等竞争对手早已将以AI为核心的设备推向市场,部分厂商甚至可能推出先进的AR眼镜。那时,苹果才计划推出无显示屏的智能眼镜和桌面机器人,其首款真正意义上的AR可穿戴设备或许才刚刚面世。
如果消费者确实将关键数字任务迁移至智能手机之外的设备上,问题将是苹果能否及时实现自我革新,或者用户大规模转向竞争对手的浪潮是否已悄然开启?(转载自凤凰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