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CEO周易:国际化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安卓版下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彭博Bloomberg

  今年是彭博进入中国内地三十周年,同时也是华泰证券港股上市十周年。这两座里程碑来之不易、意义深远:对于两家公司来说,这是值得铭记的重要时刻,见证了坚守与成长的岁月;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而言,这是发展历程中的生动注脚,映射出开放与进步的轨迹。

  近期,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先生与华泰证券CEO周易先生畅聊有关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布局香港市场的策略、金融科技的实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Q1

  国际化历程与经验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

  过去十年,香港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凭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力量几经风雨而屹立不倒,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稳固。根据彭博行业研究数据,受益于中国内地融资需求涌现和国际投资者的青睐,2025年香港IPO规模有望翻倍,募集资金预计突破220亿美元。同时,香港财富管理规模也持续增长,到2030年有望达到2.3万亿美元,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

  这些数字说明,华泰证券早在十多年前以香港为战略起点、积极布局国际化,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我们不妨把时间拉回当年,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在当时做出这样的战略决策呢?请您分享背后的思考。

  华泰证券CEO周易:

  回望十年前,中国经济加速腾飞,推动金融行业进一步规范化,并进入发展“快车道”。彼时,华泰证券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对券商在资本市场的定位与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华泰业务的迅速拓展,国际化业务框架日益清晰,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当然,国际化发展绝非易事。当时,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在业务体系、技术水平、资本市场定价权、对垂直业务模式的理解、以及区域监管环境的了解,均远超国内券商。2017年,我们系统性对比自身与国际投行在香港的差距,思考如何弥补短板,对于国际化战略的构想才真正成型。以投行业务为例,我们虽有境内的客户基础,但仅凭客户关系,缺乏专业定价能力、流动性支持及做市能力等体系化支撑,只能偶尔“小胜”,难以“常胜”。

  于是,我们找到国际化路径的突破口——跨境交易,其核心在于对资产的定价权,这背后需要平台化的交易能力作为支撑。为了弥补短板,我们集中力量做三件事:搭平台、建队伍、做业务。自此,我们开始对业务结构、运作机制进行全方位重塑,并不断灵活调整,构建起因地制宜、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业务体系。

  为加速国际化进程并借鉴全球财富管理先进经验,我们于2016年首次开展海外并购,收购美国领先的统包资产管理平台AssetMark。在持有期间,我们一方面保持其原有管理团队独立,尊重本土化决策和经营;另一方面支持其完成四次战略收购,整合行业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并强化金融科技能力,实现了外延式增长和内生式发展的同步推进。2024年成功完成退出,实现既定战略协同目标的同时获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验证了我们的海外投资能力和跨境管理能力,也为后续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既然选择了国际化的道路,就没有回头的道理,这些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2015年6月,公司登陆港交所,融资50亿美元;2018年华泰证券(美国)注册成立,获取多项业务牌照;2019年6月,全球存托凭证(HTSC.LI)在伦交所上市,成为首家沪港伦三地上市的中资金融机构;2022年设立新加坡子公司;2024年,华泰金控(香港)登记为东京PRO-BOND市场主承销商。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直面与国际投行的差距和国际投资者的期待。这些差距和期待让我们深信,只有深度融入国际市场,接受国际资本的检验,才能真正了解客户需求与期望,深入理解成为行业领跑者所需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目标坚定前行。

  Q2

  科技驱动业务发展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

  过去十年,我们看到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科技点燃市场引擎、加速产业升级,金融业也不例外。虽然金融科技应用如今已较为普遍,但十多年前便进行战略投资,并秉持着长期主义坚持发展、持续迭代,需要长远的眼光与魄力。您对技术的长期重视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华泰证券CEO周易:

  基于我的计算机专业背景以及在金融行业的多年实践,我坚信科技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多年来,华泰始终走在金融科技变革的前沿,2009年在业内率先布局移动客户端App,抢占互联网浪潮下业务发展先机。在其后数年间,我们持续迭代产品和服务,引领行业创新,逐渐构建起智能化、数据化和专业化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

  2017年,伴随国际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公司进入以科技驱动业务升级的新阶段。这一年,我们着手自研两个核心平台——FICC全球一体化交易平台HEADS和信用分析管理平台CAMS。HEADS平台重点解决交易能力问题,我们体系化地完善底层定价模型,持续丰富报价交易策略库,打造了一套“体系化、自动化、策略化”的现券做市系统。该平台于2022年全面上线后,已覆盖境内外市场、场内外交易及全资产类别的策略研发、交易执行与风险管理,能够实时监控全市场报价,精准捕捉0.1个基点的微小价差。CAMS平台则专注于信用风险管理,该系统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底座,汇聚各类高质量市场数据,融合买方经验,深耕智能信用研究及定价,有效帮助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经过多年打磨优化,CAMS已发展为投行、投资、资管等多项业务的基础能力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设,客户能够直观感受到交易价值的提升,并清楚地看到这种价值随时间持续增长。

  2019年,我们洞察到科技革新金融行业的潜力,启动了从组织架构到平台架构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同年上线对机构客户的一体化服务平台“行知”。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兴起,我们在技术上紧密跟踪,应用侧审慎推进。2024年,在基座大模型进一步成熟后,我们“跑步入场”,目前AI在公司内部已有效支撑智能投研、智能运营、智能风控等业务场景。这是华泰多年来将科技基因融入业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华泰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延续。

  Q3

  携手共进,未来可期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

  这样的理念与彭博不谋而合。金融科技不只带来机遇的东风,更是帮助市场参与者立于潮头的稳固磐石。近年来,彭博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驱,始终走在技术潮流的前沿,致力于将技术带来的驱动力注入客户业务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发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的数据分析与流程自动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据彭博数据,华泰证券2024年收入达415亿元,净利润达154亿元,在业界表现极为亮眼。那么对于未来,华泰证券有怎样的战略展望?

  华泰证券CEO周易: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的国际化发展才刚刚起步。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不断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全球金融服务需求。

  前面谈到,H股上市十年来,华泰证券以香港为战略支点,将服务网络拓展至全球。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渐想清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绝不仅仅是“走出去”,而是真正转变为发源于中国、布局全球的中国人的企业,背后亟需国际化投资银行的陪伴和支撑。华泰矢志打造的正是这样一家“中国人的国际化投行”。

  基于这一使命,2024年公司把国际化提到新的高度,作为面向未来的重点战略来推进。今年开始,我们推动各个业务条线的优秀员工走出去,同时持续在海外招聘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坚定推进从人才储备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境内外一体化布局。我们深知,投资银行业务根基在于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中国投行先行一步国际化;中国经济的转型也亟需真正国际化的中国投行提供全方位、贴身的金融服务。这是充满机遇的沃土,也是我们必须迎接的挑战。

  过去十年,华泰共服务企业境内外融资近600次,募资规模约2800亿美元。然而,站在当下回望,这些只是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国际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这条征程必然需要与彭博这样的国际领先金融服务提供商携手同行。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

  感谢周总的精彩分享!访谈中触动我的,不仅是华泰服务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初心,更是中国金融机构提升全球竞争力、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塑造的决心与使命。自2020年华泰证券与彭博启动全球战略合作以来,彭博的全球网络和数据持续为华泰各类金融服务场景赋能。从金融科技、做市业务,到指数产品、风险管理,通过各领域的深度合作,我们将继续坚定支持华泰在国际化道路上开拓奋进、破浪前行,在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未来我们期待与华泰证券继续携手,共拓发展新格局,共享时代新机遇,为构建更具包容性、韧性与活力的全球经济生态贡献各自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