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新”提“质”向深蓝 从海博会看中国海洋经济新图景

小小MT4 来源:上海证券报 °C 栏目:MT4下载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叶子申 记者 杨子晏)10月28日至30日,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在深圳举办。本届海博会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汇聚超300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同期举办多场高端峰会论坛,打造了海洋经济交流合作平台。

展会紧扣数智发展趋势,设海洋能源、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四大核心前沿展区,并延伸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三大高潜力应用领域,构建了蓝色经济全产业链的创新图谱。

从实现跨界融合的绿色能源平台到攻克深海作业难题的智能机器人,从自主可控的大国重器到全链条协同的产业生态……上证报记者在海博会现场观察到,中国海洋经济正在数智科技驱动下,向着逐“新”提“质”的方向转型。

2025海博会展会现场 上证报记者 杨子晏 摄

新方案新装备:加深产业融合 重构作业逻辑

“以前是风电、光伏、养殖等行业各干各的,现在我们把它们‘拧成一股绳’,还能把电变成‘绿色石油’。”中集集光海洋科技(烟台)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细录指着现场一套漂浮式装置告诉记者。

他介绍,这台名为“渔光互补高密度聚乙烯(HDPE)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的产品,是一种将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结合的绿色能源融合开发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华南地区海上浮式光伏融合开发从“无”到“有”的突破。潘细录透露,未来该项目将从100平方米的样机向8000平方米的规模化产品拓展,推进全球首个抗台风兆瓦级渔光互补浮式光伏技术方案。

“渔光互补高密度聚乙烯(HDPE)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 叶子申 摄

不仅有新方案“登场”,本届展会上也有不少新装备“亮相”。

“过去,深海潜水作业模式笨重且成本高昂,下潜深度还超不过30米。如今,我们的机器人仅需2-3人就能完成部署,可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运维成本直接降低60%-70%。”

深圳鳍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经理蔡子健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全新海工级高负载强抗流水下机器人。这款暂未正式发布的创新产品,不仅成功攻克了台风环境下的作业难题,还凭借“水下融合导航定位系统+无损检测”等核心技术,为海工场景作业模式带来变革。

图为深圳鳍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海工级高负载强抗流水下机器人 叶子申 摄

中国交建展位上,两艘“造岛神器”的模型很是吸睛。它们是刚在长江入海口下水的“通浚”轮和“浚广”轮,为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这两艘船的型号一致,设计长度为198米,型宽38.5米,型深18米,最大挖深120米,最大舱容达35000立方米,相当于一次装满18个标准游泳池的总容量,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之重器”。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姜蘅芯介绍,除了容量大外,这两艘船采用北斗+5G技术,搭配自主研发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智能疏浚控制系统。“只要1名船员进行操作,便可完成所有航行和施工任务,实现疏浚作业的全自动控制。”她说。

此外,潜蛟X100行业级水下机器人、海空一体化观测平台“海巢”波浪滑翔机无人机系统等一批技术领先的新产品、新系统展出,也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咨询。

新发展新趋势:海洋经济在数智科技驱动下转型升级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的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资源开发走向科技驱动、从近岸运营走向深海探测、从单点制造走向系统协同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数智科技正成为推动海洋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图为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水下机器人 上证报记者 杨子晏 摄

“智能装备、数字化、人工智能正成为海洋产业的核心动能。”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莹对记者表示,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正经历“靠海吃海”向强调技术赋能的方向转型升级。例如利用先进技术探测、评估、利用海洋资源,减少浪费与环境损害等。“‘科技驱动’不仅意味着更智能、更高效,还意味着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高附加值的方向迈进。”

还有部分专家表示,中国海洋相关产业正在实现制造单个设备或单点技术突破向着打造生态系统的方向转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告诉记者,过去制约海洋开发的“高压、高盐、高腐、低温、黑暗”等技术瓶颈,正被人工智能、新材料、深海装备等技术逐一突破,形成“可进入、可探测、可开发”的全链条能力。“这不仅是单点技术的进步,而是‘系统能力’的跃升。”他说。

自主可控也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地面开发装备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水下装备的技术攻关正在积极推进。未来,深海石油勘探开发装备的发展方向是追求100%的自主可控。”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党委副书记邓常红表示。

他介绍,中国海油的“海葵一号”采用多点系泊系统替代了传统的单点系泊系统,实现了自主开发,成功降低成本。“未来,我们将向更深水域(深水)和更复杂地层(深层)进军,挑战更艰巨的开发环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围,目标是即使对低品质油田也能进行高效开发。”

“中国海洋经济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规模效应、基础设施、技术突破’三大领域,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胡振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