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行公示“金融科技发展奖”,全面剖析国有行的金融科技“含金量”
一年一度的“金融科技发展奖”,是金融科技领域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创新的“风向标”。其中,国有行更是银行业金融科技实力最强的群体。
与此同时,国有行之间也迎来一场金融科技实力的较量。轻金融发现,最近三年,6家国有行每年均有一等奖项目上榜,获奖项目均在5个以上。不过,各家银行获奖项目的参与完成团队、科技创新方向、业务赋能领域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数字化竞争格局:有的锚定底层架构自主可控、核心系统建设,有的聚焦AI场景落地、细分业务赋能,有的深耕生态协同、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
央行公示重磅金融科技奖!六大行、中信、浦发银行等获得一等奖
一、国有行金融科技获奖特色拆解
1、工行:一等奖2个(其中1个是合作完成单位之一),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核心标签:底层架构、智能风控、行业赋能
看点:2024年,工行的一等奖获奖数量最多,是唯一获得两个一等奖的金融机构,两个一等奖项目分别瞄准了智能风控、证券期货基础设施领域,核心都聚焦于夯实底座、筑牢防线,而且不只局限于工行自身,注重对外赋能。
获奖项目详细拆解:
其中,工行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全栈安全风险检测平台建设和应用获得一等奖。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包括:金海旻、敦宏程、苏建明、赵小建、蒋家堂、叶红、程佩哲、旷亚和、许啸、陈天涵、朱臻益、高雨瑶、黄蓉、师英豪、刘华杰。可以发现,该项目由工行总行金融科技部、业务研发中心等部门联合完成,构建了一个行业级的安全基础设施,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领军者的实力。
此外,工行与中证数据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项目证券期货行业基础数据库(TOPS工程),也获得一等奖,突破了金融数据跨领域整合瓶颈,成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标杆。
在工行的二等奖获奖项目中,“集团一体化智能风控体系ERM5.1建设”比较有特色。《金融电子化》等公开资料显示,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ERM5.1于2024年1月一期投产,依托工行数据中台体系与9+X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形成风险视图、计量、预警、决策4个企业级服务中心(以下简称“4E”中心),夯实企业级风险数据服务底座。ERM5.1定位于建立集团风险管理的“中央厨房”,实现对风险数据、视图、模型、预警、策略等风险要素(“原材料”)与加工、应用(“菜品和预制菜”)管理的企业级、统一化、集约化转型升级,为集团输出核心风控能力,推动智能化风控提质增效。
此外,工行还有企业级板块化生产运营管理体系建设、金融领域智能研发体系建设与应用等项目获得二等奖,商业分析软件产品转型替代获得三等奖。
2、建行: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其中一个是合作完成单位之一)
核心标签:核心下移、AI赋能、一线提效
看点:建行的获奖项目,集中于硬核技术攻关的同时,也注重以底层架构革新支撑上层业务创新,其“帮得”客户经理全功能AI助理项目,将AI能力直接输送至一线,实现效率提升。
获奖项目详细拆解:
其中,“主机核心银行系统全面下移工程”获得一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包括金磐石、张晓东、赵立才、白彧斐、顾凌、王大泉、唐成山、陈军、陈德锋、张义、武想益、刘艳、计剑晶、徐扬、余丰毅、魏萌、杨素雯、李达、丁陈飞、杨晗琦、方伟。
资料显示,建行2020年12月形成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基础版本,2021年3月搭建一套并行验证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开启双机并行验证工作,2021—2023年,37家一级分行分三批成功完成境内对私核心业务主机下移。2024年4月境内对公核心业务完成下移。2024年1月智利分行,2024年6月欧非、美洲共16家机构,2024年7月亚太、中德银行、霍尔果斯相继完成核心业务下移,至此建设银行核心系统主机下移工作全部完成。
在推进核心系统主机下移过程中,建设银行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技术攻关。一是基础分布式平台建设。二是应用系统功能建设。三是数据迁移和比对。四是双机并行验证。主机下移后,建设银行境内外全量核心业务由分布式系统承载运行。
建行的二等奖获奖项目“帮得”客户经理全功能AI助理2024年推出。资料显示,该项目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小模型”架构路径对客户服务进行“全流程”再造升级,经营策略实现从总部数字大脑生产后直达一线,帮助客户经理精准捕捉营销服务机会、提升客户经营成功率,大幅降低员工操作时间与学习成本。2024年,“帮得”智能助理总交互次数3,463万次,为全行3万名对私客户经理服务,专营客户经理平均深度服务客户数从原来的200人增加到600人。
此外,建行“GIS+AI”双核驱动的ESG风险管理与绿色金融场景应用、企业级集约运营平台也获得了二等奖;建行西藏分行作为四个参与机构之一,参与的西藏金融数据中心建设规范,以及AI智慧反洗钱系统获得三等奖。
3、农行: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核心标签:顶层设计、业务架构、平台化
看点:农行的获奖项目聚焦企业级基础能力建设,同时注重体系化建设。从业务架构到网络安全,再到研发云平台,农行正在构建一套标准化、可复用、高效率的开发与运营体系。
获奖项目详细拆解:
农行数智驱动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建设实践获得一等奖,公开资料中没有找到该项目的系统资料。从主要完成人看,包括赵焕芳、赵存超、耿博、陈宏晓、刘龙、孙琳、王晓、唐守忠、刘一阳、王鑫毅、雷世尧、耿晓阳、刘惠民、张丽彪、陈炜钊、郑磊、杜国平、刘文静、郄文博、司忠平、陈尊,该项目主要由农行研发中心完成。
一般而言,企业级架构是银行顶层设计之下、面向未来创新的IT架构转型重大项目,集中了最前沿的新技术创新,也关乎未来科技竞争力的集大成项目。从公开资料看,农行近年来积极打造企业级业务架构,实现企业级功能共用、数据共享、基础统一。同时,提升企业级IT架构,完善“薄前台、厚中台、强后台”的应用架构,以技术驱动为主体,形成业务拉动与技术驱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技术创新格局。
农业银行研发中心总经理在《金融电子化》撰文指出,农行紧密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三大任务,持续提升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目前,农行初步形成一套可以适应数字金融发展新局面,涵盖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全栈式金融科技体系,为农业银行高质量服务8亿客户提供了平稳、安全的科技支撑。
此外,农行基于统一底座的全融合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云速精算-高性能分布式会计核算平台、集团一体化研发云平台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柜面创新工程获得三等奖。
4、中行: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其中一个是合作完成单位之一)
核心标签:架构转型、智能风控、全球化
看点:中行的金融科技创新将技术转型与国际化战略深度绑定,其科技项目带有鲜明的“中行烙印”。无论是“面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集团级全面风险管理智能化平台”,还是参与“硬钱包创新应用”,都紧密围绕其跨境金融优势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
获奖项目详细拆解:
其中,IT架构全面转型战略工程项目获得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包括刁凤圣、杨志刚、樊莉、谷方方、王倩、徐万鑫、梁宏雨。
中行深入推进中国银行IT架构转型,自2020年起启动了中银技术平台体系建设工作,经过近4年的建设,技术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支撑中国银行信创工程建设和企业级架构转型,提升了全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和敏捷交付能力。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副总经理在《金融电子化》指出,中国银行企业级技术平台基于企业级IT架构规划,在架构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竖井模式”“中间件模式”,为应用系统提供“企业级平台化”的统一技术底座,大幅降低应用开发的难度和复杂度。无论是总行产品、还是分行、综合经营公司产品,都可以快速基于平台级能力实现业务研发和推广,全面提升了系统开发、运行、运维质效。
该行技术平台在建设中实现了多个创新和突破,通过技术平台建设搭建了1套技术底座、2套体系赋能全集团业务发展。在项目建设中,攻克分布式领域8大难题,实现大数据领域的2个智能驱动,在智能运维领域实现了双向提升,并且在全部能力实现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工艺、标准、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此外,新形势下面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集团级全面风险管理智能化平台获得二等奖。中行作为4个完成单位之一,参与“具备扫码支付能力的硬钱包创新与应用”获得三等奖。此外,还有集约运营智能化建设项目、构建适应时代的票据服务能力项目、住建部公积金中心管理住维资金试点系统建设项目、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智能监测平台,等4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5、交通银行: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其中一个是合作完成单位之一)
核心标签:普惠金融、场景生态
看点:交行的获奖项目聚焦细分业务创新,包括了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支付钱包创新等领域,一等奖获奖项目由两位总行副行长牵头完成。
获奖项目详细拆解:
公开资料中未找到一等奖获奖项目普惠金融零售业务新模式及生态体系建设的相关信息。不过,公开资料显示,交行以技术和数据赋能普惠金融,营造场景生态,推动金融服务方式变革。尤其是构建开放银行,赋能生态场景,践行普惠金融。
该项目主要完成人,包括周万阜、钱斌、林骅、刘雷、周曦、宋占军、李肇宁、韩冬、王志伟、李锐、虞笑韵、韩静、李志城、涂文斌、陈晓、张毅、刘焕瑾、王浩、唐君超、叶俊成、朱辉辉。其中周万阜、钱斌均为交行副行长,林骅现任交行业务总监(零售与私人业务),刘雷为交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宋占军为交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李肇宁为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韩冬为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总经理。
此外,交行集团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于隐私计算的数据要素金融产业化应用及创新获得二等奖。“数智慧审”审计工作平台,以及作为4个完成单位之一参与的“具备扫码支付能力的硬钱包创新与应用”获得三等奖。
6、邮储银行: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核心标签:分布式核心、线上线下一体化
看点:“分布式公司业务核心系统”是邮储银行继个人核心系统后的又一里程碑。这标志着邮储银行彻底完成了核心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该项目由邮储银行总行行长、副行长等牵头。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则围绕其零售金融转型与赋能。
获奖项目详细拆解:
一等奖项目“数智驱动的大型银行分布式公司业务核心系统”,主要完成人包括了刘建军、杜春野、牛新庄、徐朝辉、胡军锋、汪航、吴之雄、贺阳、刘现民、张兰英、耿黎、邓萍、葛晓丽、朱礼华、杨茉、任力强、汪丽霞、董晓羽、张放、张志鹏、黎育龙。主要完成人中,刘建军为邮储银行行长,杜春野、牛新庄为邮储银行副行长,足见该项目在邮储银行内部的重要性。
资料显示,20204年10月23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实现全面上线、圆满收官,系统运行整体效率较之前提升10倍以上。该系统建设于2022年3月启动,2024年1月实现全面投产上线,2024年10月完成全量客户迁移,整体建设历时2年半。以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建设为契机,邮储银行全面优化IT架构,大幅提升系统性能,重塑核心交易流程,有效提升客户体验,为全行培养数字化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为更高水平推进银行核心系统国产化树立标杆;二是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三是强化业务支撑能力,通过邮储银行特色实施工艺敏捷创新,设计出5000多个可灵活装配的标准化“元构件”,全面、快速响应各类用户需求,用户使用更加便捷高效;四是培育数字人才团队。
此外,以客户为中心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聚焦端到端科技资源组合管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创新实践获得二等奖;基于交易链的多中心网络安全智能化协同平台获得三等奖。
二、四大趋势:读懂银行金融科技的未来
谁的金融科技奖“含金量”更高?答案或许并非唯一。更加关键的,是如何从中找到未来创新与发展的趋势,将技术优势持续转化为特色业务与竞争力。综合来看,轻金融认为2024年金融科技奖体现了如下趋势。
一是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差异,大型银行提速。一方面,大型银行金融科技项目开始从自身架构走向行业探索。如工行获得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全栈安全风险检测平台建设和应用这一项目,即是构建了行业性的平台与应用;另一方面,大中型银行获奖的金融科技项目更多企业级的体系构建,小型银行则更多是单点突破,从核心系统到管理运维再到细分业务领域实践。
二是AI大模型加速应用:据轻金融统计,银行业获奖项目中,18个项目与智能有关,8个项目与AI有关,7个项目与大模型相关。AI大模型正在加速在内部管理运营、研发、风控、数据体系以及核心业务场景应用。例如,农行数智驱动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建设实践项目,建行则推动了“帮得”客户经理全功能AI助理与“GIS+AI”双核驱动的ESG风险管理与绿色金融场景应用,工行构建了集团一体化智能风控体系ERM5.1。AI正在从后台的分析工具,走向前台的决策伙伴和员工的智能助手,其商业化应用已进入深水区,深入到了核心业务。
三是金融科技加速业务赋能,加快行业赋能。一等奖项目中,包含了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零售、公司业务、信用卡等业务领域的应用项目,覆盖了绿色金融、零售、公司业务、产业数字金融、同业业务、信用卡、财富管理、乡村振兴、票据业务、养老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大型银行的科技竞争,已不再局限于自身效率的提升,如工行的AI安全平台、中行的硬钱包标准,都标志着大行正从修炼内功转向输出行业标准与基础设施。
四是金融科技的竞争差异化。科技的魅力在于,银行用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在众多获奖的金融科技项目中,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各类银行中差异化应用,这也为未来银行差异化竞争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