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解析“十五五”改革核心路径:三方面重构市场生态链

小小MT4 来源:金融一线 °C 栏目:MT4下载

  10月27日金融一线消息,“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展望中国资本市场‘十五五’学术研讨会”近日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参加会议并表示,“十五五”时期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资本市场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其改革核心在于跳出“单一融资工具”认知,构建以“激励创新”和“财富管理”为双支柱的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吴晓求强调,长期以来市场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存在局限,将其简单等同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资补充”,仅聚焦于降低经济负债率、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但事实上,健康的资本市场具备两大核心功能:社会创新激励机制和社会财富管理机制。

  他特别指出,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是市场存续的前提:“若仅满足融资方需求,忽视投资者合理的风险收益诉求,市场必然失去吸引力,难以长期发展。”

  围绕“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吴晓求提出核心任务是“重构市场生态链”,推动市场从“融资导向”转向“激励创新+财富管理导向”,具体需从三方面突破:

  一是,资产端改革:聚焦科技创新企业,筑牢财富效应基础。资产端的质量直接决定市场长期投资价值。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在于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水平提升,因此需“下决心重构资产端”,大力推动科创板、创业板发展,支持更多科创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让市场资产结构与中国未来产业方向相匹配;市场的财富效应与长期投资价值,不取决于历史表现或短期行情,而在于能否培育出一批代表未来的优质企业。

  二是,资金端改革:释放长期资本活力,央行需发挥稳定预期作用。当前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难以支撑长期稳定发展,需通过改革激活资金端活力,解除大资金入市约束,打破对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大学教育基金会等长期资本的制度限制,消除“市场风险妖魔化”认知。吴晓求提出“资本市场从四边形(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者、中介机构)走向五边形”的观点,认为央行应关注资本市场稳定,通过明确“兜底”角色(非直接炒股盈利,而是维护市场正常流动性与预期),为投资者注入底线信心,避免市场因恐慌性情绪陷入波动。

  三是,制度端改革:以法治为基,强化透明度与违规处罚。制度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土壤”,改革需聚焦两大核心,提升市场透明度;升级追责体系,从“行政处罚为主”转向“民事赔偿+刑事处罚并重”,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吴晓求建议,“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开放需实现质的突破,突破“管道式开放”局限,推动双向开放。不仅吸引全球资本入市,还可研究允许境外优质高科技企业来华上市,丰富市场资产供给;以开放为抓手,为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基础,让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布局。

  吴晓求最后强调,中国过去40年依赖“学习借鉴+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但迈向发达国家需依靠原创思想与原创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层改革,本质是为“原创”构建制度激励——通过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的财富管理功能、稳定的市场环境,让创新者敢闯、投资者敢投,最终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注入内生动力,为2035年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提供坚实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