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前夜,海南华铁(维权)一纸公告引发市场议论——全资子公司华铁大黄蜂与杭州X公司签署的36.9亿元算力服务协议突然终止。这场持续7个月的“算力狂欢”以零履约、零交付的结局收场,不仅暴露出公司战略转型的脆弱性,更将股东行为、信息披露与行业泡沫推向风口浪尖。
订单“罗生门”:从股价狂欢到信任崩塌
2025年3月,海南华铁宣布与杭州X公司签订5年算力服务协议,总金额36.9亿元,相当于公司2024年营收的71%。公告披露后,公司股价连续三日涨停。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订单一经公布,就有市场传闻称合同已被终止,对此海南华铁曾在3月10日通过互动平台回应称上述合同正常履行,否认订单取消传闻。
但7个月后,真相浮出水面:协议签署后,X公司未下达任何采购订单,华铁大黄蜂亦未交付设备。9月30日,公司以“市场环境变化”为由主动解约。这一“自食其言”的行为引发市场哗然——订单自始至终仅是一份框架性意向声明,核心条款如GPU型号、交付时间表均未明确。
股东“精准操作”:高位减持与危机公关的双重戏码
订单终止背后,股东行为更添市场疑虑。合同签订前,海南华铁股价已提前异动。牛散章建平在一季度末持股8420万股位列第三大股东之位,二季度股价高位时悄然退出,半年报时已退出前十大股东名单。
而第二大股东胡丹锋的操作则更具戏剧性:8月,其计划减持不超过2.22%股份(4423万股)。或许是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胡丹锋在10月8日宣布将前述减持计划转为增持,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增持公司股份,金额区间为3000万元至5000万元。然而,9-10日两个交易日,海南华铁开盘即跌停。
转型阵痛:从设备租赁到算力租赁的艰难跨越
海南华铁的困境折射出传统企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普遍挑战。公司自2025年与海南算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建跨境智算中心,布局算力出海业务。公司累计签约算力服务金额达24.75亿元,交付智算设备超6亿元,并成立数智科技事业部,引入华为、阿里云高管团队。
在这场算力泡沫的破裂中,海南华铁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在监管压力下重建市场信任,以及在传统业务与新质生产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注:本文结合AI生成,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